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解析版(一)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19:10:51
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解析版(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令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鬃釉唬‘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短住吩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
今惡辱而居A不仁B是猶惡濕C而居下也D如惡之E莫如F貴德而尊士。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能治其國家”與“欲治其國者”(《大學之道》)兩句中的“治”字含義相同。
B.“由是觀之”與“自是者不彰”(《老子》)兩句中的“是”字含義相同。
C.“賊其君者也”與“賊愛其身,不愛人”(《墨子》)兩句中的“賊”字含義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與“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兩句中的“事”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雖可以稱霸,但一定要憑借強大的國力;而用道德來實行仁義卻可以使天下歸心,不必憑借強大國力。
B.在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時去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進而強調以“不忍人之政”來治理天下,就如“運之掌上”那樣容易。
D.孟子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與仁、義、禮、智的關系,最后用比喻論證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5.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無敵于天下” 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答案】1.BDE 2.B 3.D 4.用武力使人服從(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誠服,是因為他實力不夠;用道德使人服從(征服人)的,人家才會內心高興而真誠歸服。 5.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③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討厭恥辱卻和不仁義在一起,這就好像討厭濕卻居住在比較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
第一個“而”字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連接“惡辱”和“居不仁”,二者關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B處斷開;
“是……也”是判斷句,其后D處斷開;
“之”是代詞,是“惡”的賓語,應在“之”后E處斷開。
故在BDE三處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治”,都是“治理”的意思。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B.“含義相同”錯。“是”,代詞,這、此/動詞,認為正確。句意:由此看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顯明。
C.正確。“賊”,損害、傷害/盜賊。句意:是損害君主的人。/盜賊只愛他自己,不愛別人。
D.正確“事”,侍奉/做事。句意:就連侍奉父母都成問題。/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用比喻論證強調了“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個“服”,使動用法,使……服從;“贍”,足;“中心”,內心。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儆稍“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強調要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可知,強調要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
、谟稍“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是之矣”可知,強調要施行仁德,尊賢重士,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③由原文“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如此,則無敵于天下”可知,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這樣就會無敵于天下。
、苡稍“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則無敵于天下”可知,強調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這樣就會無敵于天下。
參考譯文:
孟子說:“依靠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統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稱霸,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施行仁義而統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稱王,不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家;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土地(創(chuàng)王業(yè)),文王憑借百里的土地(創(chuàng)王業(yè))。靠武力使人服從,并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憑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悅誠服。”
孟子說:“有仁義就會光榮,沒有仁義就會恥辱。如今討厭恥辱卻和不仁義在一起,這就好像討厭濕卻居住在比較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并且趁國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孔子說:‘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敢侮辱他 ’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短住芬舱f:‘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正是這個意思。”
孟子說:“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讓優(yōu)秀的杰出的人有職位,那么天下的讀書人就會都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社會供職。對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那么天下的農民就會都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田野里耕種。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鄰國的人民,就會像對父母一樣敬仰。像這樣,就會無敵于天下。天下無敵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員。若是還不能稱王行王道,那是沒有的事。”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因為有憐愛別人的心,這就有憐愛別人的統治了。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驚駭、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同鄉(xiāng)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從這里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謙遜推讓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讓它消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君子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①。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務無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yè)。舉物而暗,無務博聞②。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愿之言,無入之耳;批扦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ü(jié)選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豐末〕枝葉繁茂。②〔舉物而暗,無務博聞〕連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聞廣見了。③〔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堅定,事業(yè)日益興盛。
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暢之A四B支C接之D肌膚E華發(fā)F隳顛G而H猶弗I舍者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察邇來遠”與《論語》十二章中的“邇之事父”中的“邇”意思不同。
B.“其唯圣人乎”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問語氣。
C.“不足與游”與《鴻門宴》“秦時與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D.齊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這是治國的前提。
8.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戰(zhàn)、喪、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著以此得出推論,對人們作出告誡: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騖遠。
B.第二段墨子認為君子可以使身邊的人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既不聽他人的毀謗之言,也不存?zhèn)λ说南敕ā?br />
C.第三段墨子認為君子之道即廉潔、仁義、關愛、哀傷,這是不能偽裝的,必須自身具備,才能做到內心慈愛、行為謙恭、言辭溫和。
D.第四段墨子先從正反兩面論證不修身的后果——“不達、不果、必幾、必惰”等,最后總結:功成名就不會憑空實現,要能反省修身。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0.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修身,它們的側重點分別是什么
【答案】6.CEG 7.B 8.D 9.(1)源頭污濁的水,水流不會清澈,行為不守信用的人,名聲必然敗壞。(2)從國家元首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10.①材料一重點談君子修身的具體做法。②材料二重點談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能夠使存在于內心之愛體現于外表行為,一直到年老,還堅持不懈修身的。
“暢之四支”與“接之肌膚”結構相同,句意相關,各自單獨成句,CE處斷開;
“華發(fā)隳顛”,主謂結構,“華發(fā)”為主語,“隳顛”為謂語,句意完整,G處斷開。
故CEG三處需要斷句。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身邊的人。/近。句意:必定明察身邊的人、招徠遠人。/近可以運用詩中的道理來事奉父母。
B.“反問語氣”錯誤。都表推測語氣,大概。句意:大概只有圣人了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C.正確。都是“交游、交往”之意。句意:不值得與他交游。/秦朝時,他和我交往。
D.正確。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從正反兩面論證”錯誤,“不達、不果、必幾、必惰”都是從反面論證。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流”,水流;“信”,守信用;“耗”,敗壞。
。2)“以至于”,一直到;“壹”,一律、都;“本”,根本。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要點的能力。
材料一,結合“君子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君子察邇而邇修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可知,重點談君子修身的具體做法。
材料二,結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知,重點談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君子率軍打仗雖有陣法,但勇敢卻是根本。辦理喪葬講求禮儀,但哀痛是根本。士人雖有學問,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葉茂。身邊的人不親近,就不要期望招徠遠人。親戚都不歸附,就不要追求對外交往。辦事有始無終,就不要追求多種事業(yè)。一個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沒有必要追求廣博多識。
所以賢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身邊的人、招徠遠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達到修行的目的!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養(yǎng)品行,還要詆毀自己,就反躬自問,這樣他們的抱怨和詆毀之言減少,品行也得到修養(yǎng)提高。不聽讒害他人的話,不說惡毒的話,不存心害人。這樣,即使有詆毀、攻擊自己的人,也無法施展他的伎倆。
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強,志愿日益廣大,事業(yè)日益興盛。君子處事的原則是,貧窮時要表現他的廉潔,富足時要顯示他的義氣,生時被人愛戴,死時為人哀悼,這四個方面不可虛假,而且要反身自問是否有虛偽之處。存在心底的是無盡的愛;自身的舉止行為是無限的謙恭;出口之言無限的善良。能夠使存在于內心之愛體現于外表行為,一直到年老,還堅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堅強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發(fā)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動就不會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能與別人分享,不值得與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則,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與他交游。內在品質不能牢固確立,結局必定危險;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懶惰。水源渾濁則流水不清,行為不可信則名譽必損。名聲不會憑空而生,名譽也不會自我長成。功成名就,是從自我反省中取得的。
材料二: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原理明白之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ㄒ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ā墩撜Z·學而》)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ā墩撜Z·雍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ā墩撜Z·泰伯》)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ā墩撜Z·顏淵》)
。ǘ
公【注】受事九郡,務求簡靖。其風概嚴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來宦途不再,歲經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閑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唯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舉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名齋可乎 子為我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膏澤天下,豈容止乎 且余不敏,安敢承教 ”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 其毋愧我。”遂不敢復辭,勉為之說。
曰:“止之時義大矣哉!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如蹇之險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蓋當止而止,既不失其時;當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觀之,止之為義,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引,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異,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噫!為能盡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 孟子不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記》。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東平段從周記。”
(選自段從周《止齋記》),有刪改)
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知進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稱否E而冒之者F萬萬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詞,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為能盡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
B.“回雖不敏”,與成語“敬謝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謙辭,不才之意。
C.“閉門卻掃”,意思是關上大門,不再灑掃以接待客人;這里的“卻”和“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卻”意思相同。
D.“生民”,意思是百姓。類似的稱呼還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重視“仁”的實踐,認為一個人做到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應受到天下人的稱許。從這個層面來說,“禮”是“仁”的內化和自覺。
B.趙公管理九郡,做事風格嚴厲卻不猛烈。有人犯錯,趙公總是以惻隱之心對待,但是也不因此隨便寬恕他。
C.趙公認為自己已六十歲,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該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了,所以給書齋取名為“止齋”。
D.作者起初認為趙公精力未衰,可當大任,并以此為由拒絕作記的請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認為“公之止”有可取之處。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其中唯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
1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孔子和“止”,請結合材料談談二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案】11.BDG 12.C 13.A 14.(1)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顯得虛飾浮夸。文采與質樸兩者兼?zhèn),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2)在院中只種竹和菊,終日悠閑而坐,那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15.材料一:孔子以為山為喻說理,形象生動地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
材料二:闡述孔子的處止之道——隨時而進,隨時而退,肯定并勸勉趙公學習圣人之道。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但是如果只知前進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擔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與自己的官職相稱而貿然前進的人太多了。然而這些都不是圣人所說的止。
“進而不知退”,意思是“前進而不知后退”,作“知”的賓語,在其后B處斷開;
“失”作“患”的賓語,在其后D處斷開;
“也”句末語氣詞,在其后G處斷開。
故在BDG三處斷開。
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夠明白隨時而進隨時而退的道理。
B.正確。句意:我雖然不聰敏。/推辭說自己不聰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夠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辭做某事時的婉辭。
C.錯誤。停止;再。句意:關上大門,停止灑掃以接待客人。/再來細訴今夜巴山中,這聽雨的情思。
D.正確。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禮是仁的內化和自覺”錯誤,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質”,質樸、樸實;“史”,虛飾、浮夸;“文質彬彬”,文質兼?zhèn)洌浜线m當的樣子。
。2)“唯竹與菊是植”,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為“唯植竹與菊”,只種竹和菊;“燕”,悠閑;“誠”,確實。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內容和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由原文“‘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可知,孔子以為山為喻說理,形象生動地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
由原文“圣人之止何如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噫!為能盡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 孟子不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可知,闡述孔子的處止之道——隨時而進,隨時而退,肯定并勸勉趙公學習圣人之道。
參考譯文:
。ㄒ唬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適,行事勤勉,言語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可以說是好學了。”
。ā墩撜Z·學而》)
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質兼?zhèn),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ā墩撜Z·雍也》)
孔子說:“好比積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填平洼地,雖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繼續(xù)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ā墩撜Z·泰伯》)
顏淵問仁德?鬃诱f:“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了,天下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實踐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別人呢 ”顏淵說:“請問行仁德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ā墩撜Z·顏淵》)
。ǘ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