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120個文言實詞 練習(xí)版(無答案)
2018-10-18 14:19:46學(xué)科網(wǎng)
板塊四 文言基礎(chǔ)知識
清單一 高考?120個文言實詞
1.愛ài
①喜愛。晉陶淵明獨愛菊。(《愛蓮說》)
②熱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蹛圩o。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軔巯АO蚴谷龂鲪燮涞,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六國論》)
、萘呦,舍不得。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過秦論》)
、尥“(ài)”,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jīng)·靜女》)
⑦吝嗇。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嘤H愛的,心愛的。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奇思妙記語:“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含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加以“愛護”。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這一義項(如“愛女”)。
成語助記語: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jié)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楚人愛( )其子,雖愛( )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yīng)。其子成人,獨愛( )菊,有陶氏之風(fēng),眾人愛( )其高潔,稱之。有人約其子茶亭相見,其子愛( )而不見。
2.安ān
①撫慰,安撫。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诎仓,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凼……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馨策m,使人安樂。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
、莅卜(wěn)。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薨捕。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
⑦表反問,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啾硪蓡,哪里、哪兒。沛公安在?(《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引出其使動義“使……安定”,由此又可推出“安撫、安慰”等義項。
成語助記語:居安思危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yè) 安身立命
戰(zhàn)國之際,諸侯欲覓安( )閑之地,得旦夕安( )寢,常與鄰國相安( ),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民不聊生,于是遣將去險遠之地安( )軍治寇,終敗矣。逝者已矣,存者而今安( )在哉?
3.被
bèi
、俦蛔印R蝗諘儗嫀ぶ,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诟采w。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凼┘,施及。幸被齒發(fā),何敢負德?(《柳毅傳》)
、茉馐,遇到。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荼硎颈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俅┰谏砩匣蚺谏砩。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谂,散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用來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即可引申出“遭受”等義。另外,“被”也通“披”,有“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等含義,“穿”不也正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成語助記語:被堅執(zhí)銳 澤被后世 被發(fā)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屈原忠而被( )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 )發(fā)被( )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 )衣,身被( )十余創(chuàng),猶不覺苦。
4.倍bèi
、僭瓟(shù)基礎(chǔ)上增加的相等數(shù)。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過秦論》)
、诩颖。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弁“背”,違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本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出“違背”之義。
成語助記語:事半功倍 鄉(xiāng)利倍義 倍道而行
蘇武陷匈奴,不倍( )節(jié)義。鄉(xiāng)情百倍( )于游子。十年間,每逢佳節(jié),倍( )思親朋。
5.本běn
、俨菽镜母3悸勄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②草木的干、莖。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鄹。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鼙緲I(yè),指農(nóng)業(yè)。強本而節(jié)用。(《荀子·天論》)
、莸妆,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拊瓉淼摹4酥^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⑦本來。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
、嗤凭,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奇思妙記語:“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引申為“基礎(chǔ)、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而后“本原”之義虛化,引申出“本來、原來”之義。
成語助記語: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柳宗元本( )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著作多本( ),即今日所見本( ),以本( )其當(dāng)日心境。
6.鄙bǐ
、龠呥h的地方。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谝……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圯p視,看不起?鬃颖善湫∑。(《訓(xùn)儉示康》)
④輕賤。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萦顾,淺陋。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奇思妙記語:“鄙”的本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huán)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成語助記語: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晉之鄙( )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dāng)求其諒。”居久,則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 )人。”
7.兵bīnɡ
、俦鳌J仗煜轮,聚之咸陽。(《過秦論》)
、谑勘,軍隊。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鴻門宴》)
、蹜(zhàn)爭。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苘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孫子·謀攻》)
奇思妙記語:“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即士兵。同樣,軍隊、軍事、戰(zhàn)爭當(dāng)然也跟兵器、武器有關(guān)。由“戰(zhàn)爭”“軍事”等義又引申出“侵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義。
成語助記語: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 )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 ),將兵( )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 )其友,陳涉不語。
8.病bìnɡ
、僦夭。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诒撞,缺點。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
、凵。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苁……成病態(tài)。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輷(dān)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挢(zé)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xùn)儉示康》)
、呃Э。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奇思妙記語:“病”本義為“重病”,引申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并為之“擔(dān)心、憂慮”。
成語助記語: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桓公身有疾,左右。 )之,求扁鵲治,不治,。 )入內(nèi)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乃桓公之。 )也。今人常以此相詬。 )。
9.察chá
、偌毧,觀察。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墼攲,細究。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
、苊鞑,了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菘疾旌屯婆e。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⑥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答客難》)
奇思妙記語:“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成語助記語: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xí)焉不察 靜觀默察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 ),然帝以為李密品行端正,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此事足見帝之察( )。
10.朝
cháo
、俪,朝拜。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接受朝見,使……朝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郯菰L。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艹。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莩V刚麄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迣,向。如坐北朝南。
zhā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難》)
奇思妙記語:“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屬早晨須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的使動義即“使……朝見”。
成語助記語: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fā)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鄒忌朝( )服衣冠,上朝( )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 ),經(jīng)數(shù)年之久。鄒忌名聞天下,為歷朝( )謀臣所景仰。
11.曾
cénɡ
曾經(jīng)。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zēnɡ
、僦概c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與晚輩親屬。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玄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谕“增”,增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劬,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奇思妙記語: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進而虛化為“曾(讀céng)經(jīng)”之義。
成語助記語:似曾相識 曾經(jīng)滄!≡鴰缀螘r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齊議移山。于是愚公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汝曾( )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12.乘
chénɡ
①駕,坐。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戰(zhàn)》)
、谏,登。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詩經(jīng)·氓》)
、鄢,順應(yīng)。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憑恃、依仗。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宋書·宗愨傳》)
⑤冒著。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shènɡ
、僖卉囁鸟R的合稱。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谳v。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奇思妙記語:“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登”義;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后又做量詞以計算車馬。
成語助記語:乘人之!〕藞圆叻省〕她埧煨觥〕伺d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 )彼垝垣,閱至“公與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 )便,終不免亡身,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fēng)乘( )雪。至家,心乃定,于是決定余生乘( )化以歸盡。
13.誠chénɡ
、僬\心誠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诒砜隙,確實、的確。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誠”的本義是“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之義,進一步虛化為“實在、的確”“果真”等副詞性質(zhì)的義項。
成語助記語: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 )無意,乃遣從者懷璧歸趙,后秦誠( )如此。
14.除chú
、倥_階。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xùn)》)
、谌サ,除去。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坌拗。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④拜官授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⑤流逝,過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元日》)
奇思妙記語:“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jīng)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成語助記語: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除暴安良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相待,三顧其舍,親除( )其東屋之除( )塵,引荊軻登車,荊軻感激而應(yīng)允,與太子歸。太子除( )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辭cí
①借口。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②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垡环N文體。如《歸去來兮辭》。
④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萃妻o,辭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⑥計較。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然是“話”,就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同時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成語助記語: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假人辭色 萬死不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屈原德高,作《楚辭( )》,其辭(文辭)優(yōu)美。子蘭欲以叛國為辭(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 ),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 )親戚,見放于楚之汨羅。
16.從
cónɡ
①跟隨,追隨。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②依順,聽從。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蹚氖,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芤腊,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菔……跟從。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揠S從的人。其從如云。(《詩經(jīng)》)
、咧柑梅坑H屬。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zònɡ
通“縱”,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奇思妙記語:“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故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成語助記語: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樊噲從( )軍,從( )劉邦征伐。后項羽設(shè)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 )良計,入帳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 )來,欲殺之,樊噲不懼。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 )良坐。
17.殆dài
①危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②通“怠”,懈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郾聿聹y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鼙砑s略,幾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奇思妙記語:“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等意義有著因果引申關(guān)系,后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成語助記語:百戰(zhàn)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 ),物件燃燒殆( )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18.當(dāng)
dānɡ
、僬趽酢G氨偎拇,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項脊軒志》)
②抵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jù),把守。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軕(yīng)當(dāng)。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
⑤掌管,主持。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五人墓碑記》?br />
⑥判決,判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廉頗藺相如列傳》)
、弑硖幩,對著、面對。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⑧表時間,值、在、正在。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岜肀厝,必定、一定。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⑩表未來的時間,將、將要。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兩者相抵。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屈原列傳》)
dànɡ
、俜稀I公堂,惴惴恐不當(dāng)意。(《促織》)
②當(dāng)作。安步以當(dāng)車。(《戰(zhàn)國策》)
tǎng
通“倘”,表假設(shè),如果。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奇思妙記語:“當(dāng)”的本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dāng)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dāng)”。由“相當(dāng)”引申出“適合、適當(dāng)”等義。
成語助記語:門當(dāng)戶對 銳不可當(dāng) 當(dāng)仁不讓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獨當(dāng)一面 當(dāng)機立斷 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dāng)務(wù)之急 當(dāng)之無愧 老當(dāng)益壯 首當(dāng)其沖 安步當(dāng)車 長歌當(dāng)哭 對酒當(dāng)歌 豺狼當(dāng)?shù)馈】煲猱?dāng)前 螳臂當(dāng)車 一馬當(dāng)先 旗鼓相當(dāng) 萬夫不當(dāng)
李斯為秦相,當(dāng)( )政。當(dāng)( )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dāng)( )關(guān)隘,敵臨,守將敗退,按律當(dāng)(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dāng)( )之,于其當(dāng)( )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dāng)( )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曰:“吾定效力,不負君望!”
19.道dào
、俚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②途徑,方法。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埏L(fēng)尚。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艿懒x。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菟枷,學(xué)說。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薜览,規(guī)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咧鞠颉5啦煌,不相為謀。(《論語》)
、嗳〉。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嵴f,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奇思妙記語:“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dǎo)”人到某地,故有“引導(dǎo)”之義(后寫作“導(dǎo)”)。“道”的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dāng)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guī)律”;道理和規(guī)律則需要“述說”,而后又引申出“思想、學(xué)說”的義項。
成語助記語: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于盲 師道尊嚴(yán)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謀 津津樂道 離經(jīng)叛道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蘇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 )中,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 ),以為六國用兵之道( )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人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聞道( )多也?
20.得dé
、偈斋@。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谛牡,體會。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③取得,得到。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艿靡,滿足。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萃“德”,感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⑥能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呷谇。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記王忠肅公翱事》)
、嗟卯(dāng),合適。此言得之。(《六國論》)
、岜仨、應(yīng)該。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即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能“實現(xiàn)”目標(biāo),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之義引申出“得當(dāng)、合適”,進一步虛化出“應(yīng)該”的義項。
成語助記語: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yīng)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臨川人張奇游學(xué)得( )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寶事之。”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為安石所言得( )之。
21.度
dù
、儆嬃块L短的標(biāo)準(zhǔn)。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鄭人買履》)
、谙薅取繁P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壑贫,法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過秦論》)
、芏攘,氣度。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jì)》)
⑤常態(tài)。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薮,回。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咦V寫。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
duó
、儆嬎,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過秦論》)
②推測,估計。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之義。心里“計算”即“推測,揣度”。由“標(biāo)準(zhǔn)”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語助記語: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fēng)度翩翩 普度眾生 金針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宋妻往市買鞋,至市而忘度( ),徘徊良久,幾度( )欲返,度( )之再三,度( )其夫腳之大小未成,終返家。其夫見妻空返,以為其玩樂無度( ),責(zé)其只知游樂、不知以腳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 ),豈不謬哉?
22.非fēi
、俨粚Φ,錯誤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谪(zé)怪,認為不對。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塾迷谂袛嗑渲,相當(dāng)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懿弧3贾量,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陳情表》)
、輿]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xué)》)
奇思妙記語:“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做動詞時即“認為不對”之義,而后虛化為否定副詞。
成語助記語: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今非昔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習(xí)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間論陳涉滅秦,老者曰:陳涉非( )因有兵家之能而滅秦。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陳涉勝于民心,此非兵家之能乎?
23.復(fù)fù
、俜祷。軍乃引而復(fù)。(《韓非子》)
②恢復(fù)。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
、刍卮稹9油鶖(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信陵君竊符救趙》)
、芨嬖V,上報。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
⑤夾層的,雙層的。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
⑥繁復(fù),重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⑦再,又,還。于是項伯復(fù)夜去,至軍中。(《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復(fù)”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出“回復(fù)”(言語的回來)、“報復(fù)”(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嘛)等義。后虛化為副詞,即“再、又”之義。
成語助記語:周而復(fù)始 髀肉復(fù)生 故態(tài)復(fù)萌 無以復(fù)加 無往不復(fù) 萬劫不復(fù)
天啟年間,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尋之,遍歷各地,于山重水復(fù)( )之中苦尋無果。一日,正前行,一老人見之,問其話,成名不敢出言以復(fù)(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與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試令其與雞斗,無不勝者。兩人喜,相約明日復(fù)( )往。
24.負fù
、僖员齿d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趽(dān)負,承受。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阿房宮賦》)
③使……承擔(dān)。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軕{借,依仗。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菹碛小H缇秘撌⒚。
、薇硹,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吖钾。誓天不相負。(《孔雀東南飛》)
、嗝墒,遭受。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冤》)
、釘,戰(zhàn)敗。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奇思妙記語:“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dān)”(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其又有“敗”義。“失敗”了當(dāng)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語助記語: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 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苦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qū) 不負眾望
趙國得和氏璧,秦王聞之,負( )強以城十五求之。趙國之臣紛議,藺相如以為必許之,以負( )秦曲。趙王召相如負( )和氏璧往之。相如臨行曰:“必不負( )趙。”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負( )約,令從者懷璧歸趙。后人評曰:秦王有婦人之仁,若執(zhí)意求之,則勝負( )不易量。
25.蓋
ɡài
①車蓋。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谡谏w。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蹌龠^,壓倒。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赤壁之戰(zhàn)》)
、馨l(fā)語詞,表推測,大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荽蟾牛ㄒ驗椋。承接上文,說明原因,帶有推測的意思。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抻迷诰涫,不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報任安書》)
hé
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
奇思妙記語: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做動詞時即“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了。
成語助記語: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冠蓋云集 欲蓋彌彰
姚鼐游泰山,登不多時,甚覺艱難;憶項羽氣蓋( )世,又登之。路有樹,枝枝相覆蓋( ),其葉如蓋( )。見一古物,其上文字如新無損,蓋( )古人遺之。
26.故ɡù
、倬壒,原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谂f交。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叟f。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苓^去,從前。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項脊軒志》)
、菟ダ。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薰室,特意。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⑦仍然,仍舊。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
、喙,本來。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織》)
、崴浴9誓臼芾K則直。(《勸學(xué)》)
奇思妙記語:“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成語助記語: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 不經(jīng)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項伯與張良有故( ),遇項王欲殺劉邦,故( )前往告良。良見項伯,問曰:“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聞。良聽罷,急以告邦。邦故( )嫌良告之遲,良細述原委,劉邦顏色少解。
27.顧ɡù
、倩仡^看,環(huán)視。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
、诳,視。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
、垲櫮,顧惜。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茴檻],顧及。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菘赐,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⑥表輕微轉(zhuǎn)折,只不過。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表反問,豈、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奇思妙記語:“顧”的基本義:回頭看。由“回頭看”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照顧”等義。
成語助記語: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 顧影自憐 顧左右而言他
劉備欲振漢室,招賢才,三顧( )孔明之廬。初始,其見遠處有一草廬,以為孔明之廬,叩門問之,僮仆曰非也。劉備疑其為孔明之計,臨行顧( )之,而后返,再求之。如是者三,乃見?酌饕蝾櫍 )其家人,則曰:“顧( )吾念之,家人無以為托。”劉備令從者安之,孔明方許。
28.固ɡù
、匐U要的地勢。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陟柟,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凼……穩(wěn)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芄虉(zhí),頑固。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
⑤牢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迗詻Q,堅持。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弑緛,原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啻_實,實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岜碜尣,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奇思妙記語:“固”本義為“城墻堅固”。“城墻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如此”的內(nèi)涵,故又虛化出“本來、原來、當(dāng)然”等副詞性質(zhì)的義項。
成語助記語: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齊據(jù)險地之固( ),敵攻,將欲戰(zhàn)。齊將田忌固( )止之。敵將屢有建樹,有自滿之心,日益驕固( )。田忌故固( )壁不戰(zhàn),方勝之。史論:齊固( )有取勝之勢,且田忌有謀,豈不勝哉?
29.歸ɡuī
、倥映黾蕖:笪迥,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诜祷。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
、蹥w還。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軞w依,歸附。而皆背晉以歸梁。(《伶官傳序》)
、葳呄;集中于一處。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愚溪詩序》)
奇思妙記語:“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到了另一個家,故引申出“回家”“回國”之義;而且“出嫁”也代表著成年女子“歸附、附屬”于夫家了。“出嫁”還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歸”又常借作“饋”字,有“贈送”之義。
成語助記語:之子于歸 歸心似箭 返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 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眾望所歸
曹操進犯孫吳,而此時大小喬來歸( ),周瑜雄姿英發(fā),且呂蒙既歸( ),江東俊杰多歸( )孫吳。孫權(quán)兵強馬壯,曰:“吾納賢進士,必勝之。”
30.國ɡuó
、賴。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趪,京城。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齊人有一妻一妾》)
奇思妙記語:古代的“國”本義為“國都、首都”。“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國”字的這一引申義成為其后來的主要意義。
成語助記語: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jīng)國之才 傾國傾城 共商國是
蘇軾左遷于杭州,去國( )懷鄉(xiāng),然其生性豁達,未幾,自謂此地為樂國( )。筑堤浚池,于國(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國( ),亦盡心之至矣。
31.過ɡuò
、龠^失,過錯。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谧哌^,經(jīng)過。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蹌龠^,超過。裘馬過世家焉。(《促織》)
④犯錯。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后》)
、葚(zé)備。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薨菰L,探望。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奇思妙記語:“過”的本義是“走過、經(jīng)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但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xiàn)“過錯”,出錯當(dāng)然就會被“責(zé)備”。
成語助記語: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雁過拔毛 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fēng)過耳 閉門思過
信陵君過( )侯生門,聞侯生有才,欲過( )之。令仆從訪之,未果,信陵君督過( ),仆從以為過( )矣。又令訪之,仆從再訪,乃聞侯生外出,不過( )幾日便歸。數(shù)日后,信陵君見侯生,曰:“未能早登先生之門,吾之過( )也。”
32.何
hé
①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谠趺础>郎,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酆蔚,多么。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
hē
通“呵”,呵斥、喝問。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hè
通“荷”,動詞,扛、背。何蓑何笠。(《詩經(jīng)·小雅·無羊》)
奇思妙記語:“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么?”所以“何”又被用作疑問代詞,意為“什么”,之后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多么”之義。
成語助記語: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何足掛齒 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幾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為美,鄒忌自以為不及徐公之美,則曰:“吾何( )能及徐公也?”鄒忌上朝,齊王問曰:“卿上朝何( )事?”忌具答,且謂齊王蔽甚。齊王聞之,嘆道:“何( )者?寡人之蔽,何( )其甚也!”
33.恨hèn
遺憾。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恨的本義是“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語: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劉蘭芝與焦仲卿相愛,卻為焦母所拆散,別時真可謂“生人作死別,恨( )恨那可論”。此恨( )綿綿,亦無所釋,世人惜之也。
34.胡hú
①古代泛指北方邊地與西域的民族,后也泛指一切外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谑裁础:鸀楹蹂劐赜沃?(《歸去來兮辭》)
、酆巍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胡,原指“獸類頷下的垂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shù)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等西北各民族為“胡”。后又借為疑問代詞,意為“什么,為什么”。
成語助記語:胡服騎射 伊于胡底(對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表示感慨,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地步為止)
漢時,李陵受詔抗胡( ),后被困而降胡。皇上誅其族。司馬遷為之辯,謂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國胡( )以富強?
35.患huàn
①憂患,禍害。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诩芍M。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③擔(dān)憂,憂慮。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奇思妙記語:患的本義是“擔(dān)心、發(fā)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fā)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之義。
成語助記語: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nèi)憂外患 患難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古時有師徒二人,師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學(xué)之,不幾日便以為得法,自矜于人前。其師患( )其未得要領(lǐng)。一日,攜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所學(xué)之法試之,未得。歸之,訓(xùn)曰:“人之患( )在自矜,此或終為患( )也。”
36.或huò
、儆械模ㄈ、事物)。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谝苍S,或許。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塾袝r;蛎碥,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或”有兩個基本義:有的,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可以引申出“有時”等義項。
成語助記語: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李蟠求學(xué)于韓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懲其曰:“為學(xué)貴恒;颍 )匪恒,則或( )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李蟠聞罷,方安心于學(xué),乃有所成。眾人以為愈之功。后或( )責(zé)愈,以為童子為學(xué),當(dāng)順其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37.疾jí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谕纯,疾苦。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
③疼痛。舉疾首蹙而相告曰。(《莊暴見孟子》)
、芡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菰鲪,怨恨。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尥“嫉”,妒忌。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孫臏》)
、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說趙太后》)
⑧強,猛烈。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勸學(xué)》)
、徜J利。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奇思妙記語:“疾”的甲骨文字形象一人腋下中箭之形,故其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后來消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之義。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語: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 眼疾手快 諱疾忌醫(yī) 奮筆疾書 憤世嫉俗 銜枚疾走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醫(yī)術(shù)高明,常解民之疾( )苦,蔡人往求治。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 )爾術(shù),所幸未聽之也。”醫(yī)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38.及jí
、僮汾s上。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②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鄣。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芡萍,涉及。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觸龍說趙太后》)
、萁咏S柚坝谒勒,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
、薇聿⒘,和、以及。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奇思妙記語:“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出“和,以及”之義。
成語助記語: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 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fēng)馬牛不相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陳留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與友山中狩獵,見一兔,猛追之。殆及( )之,忽見一蛇,兔脫,陳留則為蛇所傷,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陳留將死之時,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張揚。愿及( )吾未去之時托子于君。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前焚紙而已。”言畢遂死。
39.即jí
、倏拷。以縛即爐火燒絕之。(《童區(qū)寄傳》)
、诘巧希ǖ畚唬。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
、垡乐9鸬钐m宮,即岡巒之體勢。(《滕王閣序》)
、鼙頃r間的相連,相當(dāng)于“立即”“就”“就要”。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菁訌娍隙ㄗ饔,相當(dāng)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jì)》)
、薇砑僭O(shè)。相當(dāng)于“即使”“縱使”“就算是”。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咭鰰r間,相當(dāng)于“當(dāng)”“就在”。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的意思。
成語助記語: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莊公初即( )位,即( )令人擊鄰國,眾人以為不妥。公曰:“不然,即( )患鄰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莊公悔,使人阻。大敗,士卒三萬葬于南山。國人指其址,曰:“此即( )萬人墓也。”
40.既jì
、偻炅,盡。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進學(xué)解》)
、诒頃r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jīng)、以后。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郾頃r間或行為的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既”“而”連用。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芗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cè)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jīng)、既然”等義。
成語助記語: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蘇軾于七月既望之日,與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搖,友懼而欲歸,軾曰:“既( )來之,則安之。”波既( )平,友方安。
41.假
jiǎ
①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诶,借助。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xué)》)
、厶摷,假裝。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芟喈(dāng)于“如果”“假如”,多與“使”“令”連用。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jià
假期。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奇思妙記語:“假”的本義是“借”,“借”含“給”的意思,故引申出“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dāng)然就有了“憑借”。借來的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之義,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成語助記語:狐假虎威 虛情假意 假癡不癲 假道伐虢 假公濟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弄虛作假
蘇武送匈奴使留漢者歸國,與副將張勝及假( )吏常惠等募士百余人同行。途遇險灘,假( )舟而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聞知,急令屬下捕之,屬下求假( ),州官不許,乃往。
42.間
jiān
①中間,當(dāng)中。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
、谄陂g,年間。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dāng)用之!(《項脊軒志》)
、垡粫䞍骸1怡o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④量詞,用于計算房間數(shù)目。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其一)》]
jiàn
①空隙。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罚
、陂g諜。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垭x間。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④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輮A雜其中。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揲g或,偶然。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弑矸绞,從小路。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啾砬閼B(tài),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奇思妙記語:間的本義是“門縫”,由此引申出“夾縫、空隙”之義。時間的“空隙”,即“空閑”。“夾縫”是在兩個事物之間的,故引申出“置身其中”之義,進而引申出“間隔、參與、離間”等許多義項。由“離間”再引申出“間諜”之義,間諜當(dāng)然便是“秘密”的了。
成語助記語:挑撥離間 間不容發(fā) 疏不間親 伯仲之間
周瑜欲出行,令魯肅于其出行間( )代職。途中見草屋八九間(量詞),令卒查之。少間( ),屋內(nèi)擲一紙出,令其道后山間( )行。小人間( )進言,欲令周瑜、魯肅不和,魯肅知小人間(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間( )焉?”瑜聞之,于行間( )致書一封于肅,令其與外人間( )隔。肅曰:“君子納言須察其真。人進言理當(dāng)如此,勿罰。”小人聞言甚愧,終不再言。
43.見
jiàn
、倏匆,看到。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谝娒妗R拼嘟嘁。(《琵琶行》)
③謁見,拜見。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苷僖,接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菀娮R,見解。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
⑥看見的東西。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叻旁趧釉~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啾肀粍,相當(dāng)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xiàn
①引見,使……出現(xiàn)。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诒憩F(xiàn)。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見”的本義就是“看見”?匆姷臇|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于“召見、謁見”等義,都與“看見”有關(guān)。被看見即“出現(xiàn)”在別人眼睛里(此義后寫作“現(xiàn)”),由此義虛化出“被”之義。
成語助記語:一見如故 真知灼見 見風(fēng)使舵 見縫插針 司空見慣 見棄于人 見仁見智 見微知著 見賢思齊 見義勇為 見異思遷 一見鐘情 遠見卓識 相形見絀 小巫見大巫 捉襟見肘 芻蕘之見 圖窮匕見 瑕瑜互見 百聞不如一見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王昭君天生麗質(zhì),入宮后則無人問津。后匈奴朝見( )漢元帝,求和親。元帝見( )昭君,方知其絕色,有悔,乃悟見(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至胡地,風(fēng)吹草低見( )牛羊,思及與父母恐再無相見( )之日,悲從中來,不由嘆道:“昔日入宮時,父母見( )叮嚀,囑我早還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見父母矣!”言訖淚落,大雁見之,亦為之墜。
44.解
jiě
、倨书_,屠宰。特指解剖動物的軀體。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罚
、诜至,渙散。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紀(jì)》)
、劾斫;蠖粡膸,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芙忉,解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⑤分開。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織》)
、尴,緩和。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叱吠,離散。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信陵君竊符救趙》)
、嘞。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荊軻刺秦王》)
xiè
通“懈”,松懈、懈怠。胡虜益解。(《李將軍列傳》)
奇思妙記語:“解”的本義是“分解動物”。“解釋、解說”道理時需要條分縷析,解說之后就會讓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以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見解”。由“分解動物”之義又可引申出“解開”一切糾結(jié)之物的意思,故有“解放、解脫”的意義;解開糾結(jié)之物后,糾結(jié)之物就會“松弛”下來,進一步引申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寫作“懈”)之義。解開心中的結(jié),就是“和解”。
成語助記語:庖丁解!∫虏唤饧住∩平馊艘狻〗庖乱氯恕〗怛壨剖场〗饷竦箲摇〔唤庵墶‰y解難分 馬不解鞍 妙語解頤 寬衣解帶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庖丁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懼,庖丁以刀刺之,牛斃。王見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此道治國,終解( )內(nèi)憂外患。
45.就jiù
、倏拷,接近。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跉w于,趨向。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③變成,造成。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
、艿巧。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
、菥吐,赴任。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蕹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完成,成功。竟不能就。(《張衡傳》)
、喑惺,接受。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奇思妙記語:“就”的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引申為“成就、成功、完成”等表示達到目標(biāo)的含義。走上領(lǐng)導(dǎo)崗位,就是“擔(dān)任、赴任”。
成語助記語:功成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實就虛 按部就班 將計就計 慷慨就義 刪繁就簡 半推半就 另謀高就 一蹴而就 一揮而就
晉武帝征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贍養(yǎng)祖母具表不就( )。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請就( )湯鑊。”李密不為所動。遂不就( )車。
46.舉jǔ
、倥e起,抬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谀,用。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③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芘d起,發(fā)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莩晒。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孔雀東南飛》)
、薰タ,占領(lǐng)。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哌x拔,推薦。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嗳,合。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岜M。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舉”的本義是“舉起、抬起”。這是一個“舉動”,此義活用為動詞即引申出“舉行、發(fā)動”之義。“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又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應(yīng)舉”。舉起東西應(yīng)該是有所用的,故又引申出“拿、用”,進一步引申出“占領(lǐng)”之義。后又虛化出“全”的含義。
成語助記語:不識抬舉 舉國上下 舉案齊眉 舉目無親 舉棋不定 舉手投足 舉賢任能 舉一反三 舉重若輕 舉足輕重 綱舉目張 輕舉妄動 一舉成名 以言舉人
陳涉亡,眾豪杰舉( )項羽為帥,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不意劉邦先舉( )咸陽,項羽設(shè)宴于鴻門,欲殺劉邦,然意不決,范增舉( )玉玦促之。樊噲闖入,聲討秦王殺人如不能舉( ),且舉( )沛公待項王之事,告項王莫令事不舉( )。
47.絕jué
、贁嘟^。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谂c……絕交。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劢^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④橫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
、莩健环鰮u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逍遙游》)
⑥絕佳、極美的。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叨盖偷?菟傻箳煲薪^壁。(《蜀道難》)
、嗯c世隔絕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峤^句(我國舊體詩的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韻的限制)。如五絕、七絕。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奇思妙記語:“絕”的本義是“繩索斷”,由此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斷”。由“斷”義可引申出許多意義:與人斷絕關(guān)系叫“絕交”,氣斷自然就是“死,絕命”,路斷了當(dāng)然就是“到了盡頭、極點”。由“到了極點”又可引申出程度副詞“極”和動詞“超越”(到了極點就是超越一切)之義。
成語助記語:冠纓索絕 韋編三絕 絡(luò)繹不絕 與世隔絕 悲痛欲絕 絕裾而去 慘絕人寰 冠絕一時 風(fēng)華絕代 空前絕后 贊不絕口 拍案叫絕 深惡痛絕
晉人有美玉,鄰人覬覦,屢盜而不得。為絕( )鄰人之念,晉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絕( )境,途遇江河,假舟楫而絕( )。后至無人處,而聞妙聲,目力所絕( ),亦無所見。其子仰望,見一大鵬,絕( )云氣,圖南飛。妻子皆以為妙,遂居于此。
48.堪kān
①經(jīng)受,忍受?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趧偃。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
奇思妙記語:“堪”的本義是“經(jīng)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后虛化出“可,能夠”之義。
成語助記語: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一擊
劉蘭芝晝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滿,曰:“不堪( )吾兒婦。”令其子休之。其子與蘭芝情真,以為堪( )與賢人比,而畏其母,無可奈何,遂遣之。每至佳節(jié),心痛難堪( )。
49.克kè
、倌軌颉H曛兠鞫豢嗣善錆珊?(《祭十二郎文》)
、趹(zhàn)勝,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
、劭酥,約束?思悍罟。(《后漢書》)
奇思妙記語:克的本義是“戰(zhàn)勝、攻克”。攻克堡壘意味著殺敵制勝,故又引申出“殺”的意義,進一步引申出“去除、削減”等義。后又虛化出“能夠”之義。
成語助記語:克敵制勝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攻無不克 相生相克
齊將率眾與魏軍戰(zhàn)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齊兵戰(zhàn)后日益驕縱,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民皆以為身處富強之國而不克( )蒙其澤。
50.類lèi
、俜N類。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齊桓晉文之事》)
、谑吕F浞Q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垲愃,好像。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
、茴愅啤Ax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⑤大都,大多。近歲風(fēng)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訓(xùn)儉示康》)
奇思妙記語:“類”的本義是“種類”,同一“種類”就是“同類”,同類的事物當(dāng)然就會有“類似,像”的地方了。
成語助記語:物以類聚 觸類旁通 連類比物 畫虎類犬 刻鶻類鶩 不倫不類 有教無類
宋人劉某,形類( )橐駝?wù)?擅樹茶類( ),其法異于常人。眾人怪之,問其所以。劉舉類( )講解之,眾皆以為其義甚深。
51.憐lián
、侔z,同情。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疼愛,愛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奇思妙記語:“憐”的本義是“憐憫”,憐憫不就是有愛心嘛,故引申出“愛憐”之義。
成語助記語:憐香惜玉 顧影自憐 同病相憐 我見猶憐 搖尾乞憐
陌上有麗人,可憐( )體無比,而家無親人憐( )之。逢戰(zhàn)火,隨眾流浪,一路艱辛,眾皆憐( )之。戰(zhàn)后歸家,其家卻已是焦土一片。
52.彌mí
、贊M,遍。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蘇武傳》)
、谘a救,彌補。敢拜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左傳·昭公二年》)
、郾沓潭,越、更加。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奇思妙記語:“彌”的本義是“彌補”。“彌”原作“彌”,表示弓上加?xùn)?增加弓的彈射力,這不正是“彌補”了其本身的不足嗎?彌補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長久”使用,故有“長久”之義。后又虛化出表程度的“更加”之義。
成語助記語:彌天大謊 曠日彌久 彌留之際 彌縫其闕 須彌芥子 欲蓋彌彰 歷久彌堅 仰之彌高
古時有一人,治學(xué)曠日彌( )久,甚煩。一日外出,遇雨,久久不止。仰觀彌( )天之云,心下彌( )煩,歸家,方心安。
53.莫
mò
、贈]有誰,沒有什么,沒有哪里。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诒矸穸,不。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黔之驢》)
③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東南飛》)
、芟喈(dāng)于口語“罷了”。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釵頭鳳》)
mù
通“暮”,晚上。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奇思妙記語:“莫”,其甲骨文字形是太陽西沉在荒野草叢中,所以其本義指“日落時分”,即“傍晚、黃昏”(現(xiàn)寫作“暮”)。由“日落”,即太陽不見之義,引申出“沒有、無”的意義;也正因為這樣,“莫”后來被借用為否定性的代詞,意為“沒有誰,沒有什么事物”。
成語助記語:莫名其妙 高深莫測 莫須有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 概莫能外 諱莫如深 一籌莫展 歲聿其莫
日莫( )時分,有好友二人將離滄州。二人皆語友人曰莫( )相忘,一人曰:“人當(dāng)重義,不義之財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爾也。”
54.明míng
、倜髁,清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赤壁賦》)
、谑ッ,明智。明智而忠信。(《過秦論》)
、壅樟;鹕凶阋悦饕病#ā队伟U山記》)
、芏,了解。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蓐U明,表明。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記》)
、扪劬,視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齊桓晉文之事》)
奇思妙記語:“明”的本義是“明亮,清晰”,引申為“照亮”以及“眼睛,視力”之義。思維“清晰”就能“闡明,表明”觀點;“懂得,了解”道理,人就變得“圣明,明智”了。
成語助記語:明目張膽 明知故犯 明察暗訪 明珠暗投 明火執(zhí)仗 明察秋毫 窗明幾凈 明日黃花 明眸善睞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 )年,政通人和,明( )道德之廣崇,拓人間之美景,全郡之人皆以為明( )也。一日出游,見江船燈火獨明( ),聞湖上有箏聲,聽之有如仙樂。滕子京欲探究竟,遂持火把而行;行之甚遠,未至,然火不足以明( )也,遂罷。
55.內(nèi)
nèi
①里面。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促織》)
、趦(nèi)部,常指國內(nèi)、朝廷內(nèi)。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過秦論》)
、蹆(nèi)在的。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nà
通“納”,接納。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內(nèi)”的本義是“自外入內(nèi)”,由此引申出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內(nèi)部、內(nèi)室”;一是“使進入,接納”(這一意義后寫作“納”)。妻妾一般在內(nèi)室操持家務(wù),很少出門,故古人又把妻妾稱為“內(nèi)”。后來妻子的親屬也用“內(nèi)”稱呼,如“內(nèi)侄、內(nèi)弟”等。
成語助記語:內(nèi)外交攻 五內(nèi)俱焚 色厲內(nèi)荏
李密自小家窮,家無應(yīng)門之僮,內(nèi)( )懷憂國之計,而所幸朋友親之。李密常內(nèi)(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內(nèi)( ),抒滿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qī
、傧薅ɑ蚣s定的時間。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谌掌,時候。業(yè)根,死期至矣!(《促織》)
、巯薅取U鲾繜o期。(《呂氏春秋·懷寵》)
④約定。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孫臏》)
、萜谕,希望。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察今》)
、拗,及。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
jī
、僖恢苣。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陳情表》)
奇思妙記語:“期”的本義是“一定的時間、期限”,所以引申出“時間、日期”“約會、約定”“限度”等義。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約會”又引申出“期望”之義。
成語助記語:不期而遇 遙遙無期 貴不期驕 不期修古
陳人母逝,遵鄉(xiāng)人之規(guī),期( )功之親皆來吊唁。后陳人外出,其妻與之約以一年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見其歸;又數(shù)年,仍未見其歸,悲而曰:“為何不見歸?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汝歸甚矣。莫非與佳人期( )而忘歸耶?”
57.奇
qí
①少有的,罕見的。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谡滟F的。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
③優(yōu)異、卓越、杰出的。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芗,好。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愚溪詩序》)
⑤以……為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jī
、賳螖(shù),與偶數(shù)相對。每奇日未嘗不視朝。(《資治通鑒·唐敬宗寶歷二年》)
、谟髅\不好,運氣不好。常與“數(shù)”連用。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dāng)單于,恐不得所欲。(《李將軍列傳》)
③零數(shù),余數(sh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奇思妙記語:“奇”的本義是“異乎尋常”。“異乎尋常”說明是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故引申出“單數(shù),不成雙”之義。在戰(zhàn)爭上,則特指斗爭策略等出人意料。其意動意義則是“以……為奇”。由“不成雙”又引申出“命運不好”之義。
成語助記語:奇聞逸事 千奇百怪 奇恥大辱 奇文共賞 不足為奇 飛將數(shù)奇
魏人見一舟,其長七分有奇( )。魏人甚奇( )之,嘆曰:“天下奇( )才多矣!”
58.遷qiān
①遷移。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
②變化,變動。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壅{(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職。賀卿得高遷!(《孔雀東南飛》)
、苜H謫,放逐。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遷”的本義是“變換地方,遷移”。“調(diào)職”正是換一個地方為官。
成語助記語:見異思遷 安土重遷 遷客騷人 喬遷之喜 孟母三遷 時過境遷 一日九遷
白居易初入仕時,帝見之,以為奇才,授秘書省校書郎,后遷( )為翰林學(xué)士。白居易不畏權(quán)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常論及前朝遷( )滅之事。后因觸怒皇帝,帝遷( )其為江州司馬。
59.請qǐnɡ
、僬埱髣e人做某事。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埱髣e人允許自己做某事。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于國也》)
、壑]見,謁問。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信陵君竊符救趙》)
、苎,約請。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菡埵。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奇思妙記語:“請”的本義是“請,請求”,后又引申出“請求給予”義。
成語助記語:不情之請 請君入甕 負荊請罪 束缊請火 另請高明
外敵來犯,曹劌請( )見,曰:“吾雖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請( )從將戰(zhàn)。”帝許之。大勝而歸,帝設(shè)宴,為其慶功。席間,有大臣知曹劌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請( )其奏瑟以助興。
60.窮qiónɡ
①困窘,走投無路。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②不得志,不顯貴。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鄹F盡,完結(jié)。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④生活困難,貧窮。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萜,荒涼。如窮巷陋室、窮山惡水。
⑥窮盡,極盡。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滕王閣序》)
奇思妙記語:“窮”的本義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則是“不得仕進,不能顯貴”;生活上“阻塞不通”,則是“生活困難,無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處,當(dāng)然就是“到盡頭”了。由此進一步引申出“走投無路”義,并虛化出“極、盡”之義。
成語助記語:人窮志短 窮形盡相 窮兵黷武 窮而后工 窮寇莫追 窮且益堅 窮鄉(xiāng)僻壤 窮奢極欲 窮途末路 窮兇極惡 窮則思變 理屈詞窮 白首窮經(jīng) 黔驢技窮 言有盡而意無窮
蘇軾為杭州太守,見一人有才而窮( )厄,于路泣之,軾助之,并告其曰:“豈效阮籍窮( )途之哭?當(dāng)窮( )且益堅,不可無氣節(jié)。”此人銘記于心。后至長江嘆曰:“吾生須臾,長江無窮( ),有生之年當(dāng)如蘇太守。”
61.去qù
①離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
、诰嚯x。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
、鄢,去掉。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勾踐滅吳》)
④前往,到……去,表動作趨向。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yīng)之。”(《孔雀東南飛》)
⑤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行》)
奇思妙記語:“去”的本義是“離開”。“離開”一個地方,當(dāng)然就跟那個地方有了一定的“距離”。用于使動意義,“使離開”,也就是“除掉,去掉”。
成語助記語:何去何從 陳言務(wù)去 大勢已去 揚長而去 眉來眼去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相去幾何
曹操率軍南征,至河邊,此地去( )鄉(xiāng)千里,見江水東去,回首去( )日苦難,感慨頗多。又見士卒皆思鄉(xiāng),士氣不振。為去( )晦氣,捉小鳥留于軍營。小鳥久居軍營,人至不去( )。士卒見之,大喜,遂士氣大增。
62.勸quàn
①勸勉,勉勵。如《勸學(xué)》。
②勤勉,奮勉。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③勸說,勸告。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勸”的本義是“勉勵”,后引申為“勸說、勸導(dǎo)”。
成語助記語:勸善懲惡 賞一勸百 誘掖獎勸
韓愈學(xué)識淵博,常勸( )人不拘于時以學(xué)習(xí),人皆敬之。后上書指斥朝政,人勸( )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終遭貶。
63.卻què
①退后。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琵琶行》)
、趽敉。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
、劬芙^,推卻。卻之為不恭。(《孟子》)
、芑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萑サ,消除。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⑥還,再。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奇思妙記語:“卻”的本義是“退,使退”。“退”正是對“不受,拒絕”的形象描繪。退后自然會“回頭”;回頭,不正是頭的“轉(zhuǎn)折”嗎?故又虛化為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成語助記語:卻之不恭 望而卻步 盛情難卻
趙得和氏璧,秦聞此事,言欲以城易之。趙以藺相如為使使秦,藺相如遂帶和氏璧至秦,見秦王意圖欺之,相如因持璧卻( )立,卻( )看隨從,隨從會其意,與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歸趙。秦王怒,欲攻趙,又恐廉頗卻( )之,遂罷。相如歸國,卻( )話赴秦之事,趙王以為勇。
64.如rú
、偻,到……去。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陧,符合。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赤壁之戰(zhàn)》)
、廴缤,像。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芗,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⑤表假設(shè),假如、如果。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薇磉x擇,或者。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弑頃r間,當(dāng)。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如”的本義是“像”(女孩學(xué)話很像大人,這是女孩學(xué)語言的先天優(yōu)勢,古人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故“像”“從女從口”)。要“像”當(dāng)然要“遵從,依照”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才能、品行“像”某人,可以理解成“比得上”他。既然說“像”,當(dāng)然就不是完全一樣,故又引申出“如果”義,表假設(shè)。又因為“像”,故“如”又被用作描摹事物情態(tài)的詞綴,意為“……的樣子”。
成語助記語:突如其來 如饑似渴 如臂使指 如出一轍 如椽大筆 如法炮制 如虎添翼 如火如荼 如膠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在背 如棄敝屣 如泣如訴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喪考妣 如數(shù)家珍 如蟻附膻 如飲醍醐 如魚得水 如影隨形 如坐春風(fēng) 如坐針氈 恍如隔世 淚如雨下 相敬如賓 危如累卵 心如止水 易如反掌 勢如破竹 不絕如縷 風(fēng)雨如晦 甘之如飴 觀者如堵 爛醉如泥 履險如夷 目光如豆 囊空如洗 巧舌如簧 氣喘如!∪赵氯缢蟆儆讶缭啤∈厣砣缬瘛∈耪呷缢埂¤F證如山 栩栩如生 運斤如風(fēng) 狗彘不如 自愧弗如
孔子如( )齊,問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 )小相,如師。子曰:“善矣,以仁為本。”弟子如( )語行事,一切皆順。子至齊,則與齊王曰:“君待民如( )草芥,不可,不如( )以仁懷之。”齊王思慮甚久,覺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 )知此,則國泰民安。”
65.若ruò
①像,如,好像。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張衡傳》)
、诩,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郾矸Q代,你、你們、你的。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④表近指,這、這樣、如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荼砑僭O(shè),如果、假如。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奇思妙記語:“若”的一個基本義是“像”,故其“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義的引申跟“如”相似,參照對“如”的分析理解即可。
成語助記語:大智若愚 若無其事 若即若離 洞若觀火 噤若寒蟬 口若懸河 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敬若神明 氣若游絲 判若兩人 翩若驚鴻 門庭若市 趨之若鶩 受寵若驚 虛懷若谷 昭然若揭
韓愈歸家,途見大鵬,其翼若( )垂天之云;又觀桑之葉沃若( ),甚喜。歸家,遇眾人拜廟,則曰:“若( )雖年長,其智不明,雖稚子未必不若( )汝等。若( )能勤學(xué),則智復(fù)明也。”
66.善shàn
、俸玫男袨,好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xué)》)
、诮缓,與……友善。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③長于,善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xué)》)
、茏龊,處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菹矚g,羨慕。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藓玫,善良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哂焉频,好好地。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善”的本義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領(lǐng)”“做得對”當(dāng)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與人“親善”、與人“交好”。做得對自然就成為令人滿意的“好的行為、優(yōu)點”,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讓人“喜歡”的。
成語助記語:與人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終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獨善其身 盡善盡美 樂善好施 擇善而從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睞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項伯與張良素善( ),知項王之事,前來告良。沛公善( )假人力,以為戰(zhàn)爭之勝負,非在兵之利,戰(zhàn)之善( ),在于人和。故聞項伯之言,屬良善( )待之。后沛公至項王營中,見一庖人解牛,游刃有余,甚善( )其技,欲納入麾下。
67.少
shǎo
、偃鄙佟_b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谡J為……少,輕視。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
③數(shù)量少,不多。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④稍微,略微。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shào
、偾嗄,少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
、谀晟,年輕。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坌。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陳涉世家》)
奇思妙記語:“少”的本義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輕;“時間短暫”就是時間少,進一步引申出表示年齡小的“少年,青年”之義;把人看“小”了,就是“輕視,瞧不起”。
成語助記語:少不更事 悔其少作 安老懷少 缺衣少食 僧多粥少
趙國危難,趙太后急,少( )睡眠,朝中少( )長咸集議事。后求救于齊,齊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太后不肯。大臣諫,趙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諫者益少( )。觸龍憂,少( )間,仍勸諫,以長安君少( )功之事曉利害,曰“長安君少( ),無寸土之功,國人定少( )之,如此,則忠長安君之人定會加少( )。較之,令長安君出齊有益。”太后以為然,色少( )解。
68.涉shè
、俣,渡過。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進入,涉足。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zhàn)》)
③漫步,散步。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涉”的本義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過、通過”之義,進一步引申出“經(jīng)歷”之義。經(jīng)歷一些事情之后則必然會與他人有“牽涉,關(guān)聯(lián)”。
成語助記語:跋山涉水 涉筆成趣 三豕涉河
陶淵明自涉( )仕途,屢有不快,為求心安而辭官歸家,日涉( )園庭以冶情,且常駕車以游。一日,遇河,下車徒步涉( )水,亦感快意。
69.勝
shènɡ
①勝利。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趹(zhàn)勝,制服。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六國論》)
、蹌龠^,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
、苊,優(yōu)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菔⒋蟮摹M雍沃,躬逢勝餞。(《滕王閣序》)
shēnɡ
①勝任,經(jīng)得起。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鴻門宴》)
②盡,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
奇思妙記語:“勝”的本義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堅持到最后(即“盡”)并“勝過、超過”他人而取得最后的“勝利”,理當(dāng)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慶祝一下勝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優(yōu)美的山水古跡”的義項。
成語助記語:不勝枚舉 名勝古跡 勝友如云 不勝杯杓 聊勝于無 穩(wěn)操勝券 哀兵必勝 旗開得勝 引人入勝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貶。心憂而飲酒,不勝( )杯杓。至勝( )地,仍不能勝( )心魔,遂發(fā)憤,立志定當(dāng)勝( )于前時。無奈天不遂人意,其人余生仍屢受挫折,其心之憤,何可勝( )道也哉!
70.識
shí
①知道。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齊桓晉文之事》)
、谡J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③識別,覺察。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
zhì
通“志”,記住。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
奇思妙記語:“識”的本義是“知道,認識,能辨別”。既然“知道”,當(dāng)然就能“記住”。為了更好地記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標(biāo)記”,故又有“標(biāo)記”的意義。
成語助記語:博聞強識 不識大體 不識時務(wù) 有識之士 老馬識途 見多識廣 默而識之 目不識丁
蘇軾至臨安,與黃庭堅相識( ),二人同游花山,見一碑石,其上文字猶可識( ),覽后,蘇軾曰:“吾輩當(dāng)識( )之。”
71.使shǐ
、偈拐。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诿,派遣。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
、劢,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苤魇。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菔箚。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⑥出使,任使者。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呒偈,如果。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奇思妙記語:“使”有兩個基本義:一是連詞,假使;一是叫、讓。由“叫,讓”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嘛),進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成語助記語: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頤指氣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燕太子丹使( )荊軻刺秦王。荊軻使( )于秦,見秦王,獻圖而圖窮匕首見。荊軻持匕首刺王,后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荊軻不答,死。杜牧論曰:“使( )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72.是shì
、俦砼袛,是。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滕王閣序》)
、谡_。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圻@,這個,這樣。湯之問棘也是已。(《逍遙游》)
④與“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結(jié)構(gòu),“是”表賓語前置。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奇思妙記語:“是”的本義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確”。其意動意義即“認為正確”,我們同意別人的看法會說:“是,是的,是這樣的”,故又引申出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這,這樣”等義項。
成語助記語:自以為是 莫衷一是 是非曲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似是而非
敵國入侵,皇上令百姓參戰(zhàn)。是( )時,木蘭之父年老,不能戰(zhàn)。木蘭欲替父從軍,故女扮男裝赴戰(zhàn)場。入戰(zhàn)場,方知今是( )而昨非。十年之戰(zhàn),得勝歸來,人皆稱贊。
73.適shì
、偻,到。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
、谂映黾。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
③順從,適合。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
④適應(yīng),順應(yīng)。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菔孢m,滿足。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登樂游原》)
、耷∏,恰好。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邉倓,剛才。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
奇思妙記語:適的本義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有父母決定,毫無自主權(quán),故引申出“順從”之義,并進一步引申出“適應(yīng)”“舒適”“恰好”等義。
成語助記語:削足適履 適可而止 適逢其時 無所適從
蘇轍自鄉(xiāng)適( )臨安見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適( )還家門,按鄉(xiāng)俗避之。后于臨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轍曰:“處分適( )兄意,吾已來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觀美色,嘆曰:“此等美色,吾與子共適( )。”
74.書shū
、贂拧_m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
、趯懽,書法。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項脊軒志》)
、邸渡袝返暮喎Q!稌吩:“滿招損,謙得益。”(《伶官傳序》)
、軙鴮,記載。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奇思妙記語:“書”的本義是“寫,寫字”。作名詞是意義為“字”;“信”,“書籍”等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寫成的,古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書籍”等意義。
成語助記語:罄竹難書 書香門第 焚書坑儒 鄉(xiāng)書難寄 擁書百城 書劍飄零 一介書生 坐擁書城 奮筆疾書
班固本是一介書生,常購書( )于市肆。逢戰(zhàn)事,常以書( )適家,書( )憶家之念。
75.孰shú
、偻“熟”,仔細、周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诒硪蓡,可代人、事、物,誰、哪一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奇思妙記語:“孰”的本義是“誰”;后借作“熟”義,由此進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義。
成語助記語: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鄒忌朝服衣冠,問其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答曰:“汝美甚,孰( )及君也?”鄒忌孰( )視之,自謂其言不實。
76.屬
shǔ
、俚,輩,類。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陔`屬。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zhǔ
①撰寫。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屈原列傳》)
②勸酒。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
奇思妙記語:“屬”的本義是“連接”。“撰寫”正是把一個個字連接起來;“跟隨”也是連接的形象描述。跟隨某人則自然“屬于”某人一伙的,“隸屬”當(dāng)然是屬于同一“類”被“管轄”的,“親屬”更是屬于同一類的。
成語助記語:屬詞比事 波屬云委 貂狗相屬
項羽力大無窮,名屬( )天下第一。舉大業(yè),屬( )者百萬。后沛公先入關(guān),恨之。范增獻計,屬( )其邀沛公至軍營,于座殺之。席間,項王屢舉酒屬( )沛公。沛公曉其意,乃佯醉歸。范增長嘆曰:“婦人之仁,吾屬( )且為虜矣!”果然,后項王之禍相隨屬( )。
77.數(shù)
shù
①數(shù)目,數(shù)量。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zhàn)》)
②算術(shù)。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周禮》)
③法則,規(guī)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天論》)
、苊\,定數(shù)。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菁妓、方術(shù)。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學(xué)弈》)
、迬,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當(dāng)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祭十二郎文》)
shǔ
、儆嬎。臣宜從,老不能,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列舉罪狀,加以斥責(zé)。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指南錄>后序》)
shuò
屢次。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
cù
密,與“疏”相對。數(shù)罟(ɡǔ網(wǎng))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
奇思妙記語:“數(shù)”的本義是“計算”。“數(shù)目”是“計算”出來的;計算成為一門技術(shù)就叫“算術(shù)”,并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技藝”。“占卜”計算“命運、規(guī)律”等,故又有“占卜”“命運”等義。列舉罪狀,加以斥責(zé)當(dāng)然就需要“計算”一項一項指出;數(shù)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幾”“屢次,多次”“密”等義。
成語助記語:數(shù)不勝數(shù) 不計其數(shù) 數(shù)典忘祖 數(shù)見不鮮 數(shù)往知來 如數(shù)家珍 恒河沙數(shù) 濫竽充數(shù) 歷歷可數(shù) 屈指可數(shù) 擢發(fā)難數(shù)
伶人之技,雕蟲小技也。而莊宗即位,獨喜伶人。欲戰(zhàn),令伶人察國之財,方知錢財之?dāng)?shù)( )少矣,于是休養(yǎng)生息,令數(shù)( )罟不入洿池。國力漸富,出征,兵卒百萬,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久攻不下,軍心思歸,莊宗數(shù)( )令伶人壓之。且重征百姓之稅,累耗百姓數(shù)( )年之產(chǎn),終敗北。后人嘆曰:“事皆有其數(shù)( ),然莊宗未知。若莊宗知之,則勝負之?dāng)?shù)( ),未能易量。”
78.率shuài
①率領(lǐng),帶領(lǐng)。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過秦論》)
、诒矸秶,全都、一概;蛟: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奇思妙記語:“率”的本義是“循著,沿著”,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當(dāng)然就會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有了標(biāo)準(zhǔn),所有的人“一律”必須遵從。
成語助記語:率獸食人 率由舊則
孔子率( )弟子?xùn)|游,路遇一婦人倒地,遂問弟子何事。子路對曰:“病也。”且率( )爾以草根治?鬃硬唤狻W勇吩:“病者,大抵以草根治,病皆好。”顏淵不以為然,駁曰:“如此,病者率( )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則何如?”
79.說
shuō
、僦v,談。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
、谡f法,言論。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鴻門宴》)
、畚捏w的一種。側(cè)重議論,多用于說明事物,講述道理。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shuì
勸說,說服。范增說項羽曰。(《鴻門宴》)
yuè
通“悅”,高興。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
奇思妙記語:“說”的本義是“說明,解說”,經(jīng)過“解說”,就能“說服”別人;還可形成自己的“學(xué)說,主張”。說服別人,當(dāng)然很高興,故又有“喜悅”之義,后寫作“悅”字。
成語助記語:口說無憑 眾說紛紜 逢人說項 癡人說夢 不由分說 道聽途說 自圓其說
柳宗元為官,人常譏其說( )。后其被貶于永州,見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說( )心中之事。少年大說( )。柳宗元說( )少年棄捕蛇之事,少年不從。
80.私sī
、偎饺说,自己的。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私事,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荊軻刺秦王》)
、鬯较,私自。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偏愛。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奇思妙記語:“私”的本義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進一步引申出“私情”義,“私情”當(dāng)然是“偷偷地”了。
成語助記語: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報私仇 結(jié)黨營私 微服私行 中飽私囊 大公無私 床笫之私 假公濟私 鐵面無私
李白與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楊玉環(huán)私( )力士,力士請玉環(huán)害李白。李白之友聞之,私( )見白于夜并告之以此事。白曰:“無妨,先國家之急而后私( )仇也。”
81.素sù
、侔咨慕。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孔雀東南飛》)
、诒旧,白色。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迢迢牽牛星》)
③空,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軜闼氐,不加修飾。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訓(xùn)儉示康》)
、菀幌,平素。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素”的本義是“沒有染色的絲絹”。“沒有染色”說明平時就是這樣不加修飾的,故引申出“樸素”“素來,一向”等義。“真情”當(dāng)然是“樸素,樸實”、無須修飾的,所以老子說:信言不美。
成語助記語: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尸位素餐 安之若素 訓(xùn)練有素 魚傳尺素
劉蘭芝家教甚好,素( )與人交好,十三能織素( ),后嫁于焦仲卿,著素( )衣,人皆愛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勞作不息。
82.湯
tānɡ
、贌崴,開水。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跍珓,中藥加水煎制而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
shānɡ
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奇思妙記語:“湯”的本義是“開水、熱水”。后特指“沐浴時的熱水”“中藥加水煎制而成的湯劑”(兩者都需熱水或開水)。開水當(dāng)然“燙”,故又有“燙”義(后寫作“燙”)。
成語助記語:固若金湯 赴湯蹈火 揚湯止沸 斧鉞湯鑊 換湯不換藥
商湯( )時期,濫施酷刑,對犯者施以湯( )鑊之刑,未死,家人以湯( )藥治之。
83.涕tì
①眼淚。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孔雀東南飛》)
、诒翘。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僮約》)
奇思妙記語:“涕”的本義是“眼淚”,流眼淚時會鼻子發(fā)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義。
成語助記語: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為笑
古代一女子與氓相愛,二人交好。氓與之相約,秋以為期。不見氓時,泣涕( )漣漣。后嫁之,而遭氓棄,常涕( )之,夜夜涕( )與淚垂。
84.徒tú
、匍T徒,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齊桓晉文之事》)
、邳h徒,同類或同一派別的人。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鄄叫。舍車而徒。(《周易》)
、馨装椎,徒然。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只,僅僅。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奇思妙記語:“徒”的本義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沒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義,進一步引申出“徒然,沒有效果”;步行還有“只”用腳走的內(nèi)涵,故又虛化成“只、但、僅僅”等義。
成語助記語:徒勞無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馬齒徒長 好色之徒
陳涉本是氓隸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 )。而與卒同苦,戰(zhàn)時常舍車而徒( )。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至宮中,陳涉不見,其友徒( )見欺,曰:“徒( )有帝王之表。罷也,吾輩不計矣,徒( )記舊時之誼也。”
85.亡
wánɡ
①逃亡,逃跑。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鴻門宴》)
、谑,丟失。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蹨缤,消亡。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國論》)
wú
通“無”,沒有。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
奇思妙記語:“亡”的本義是“逃跑”。作名詞則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國家“失掉”即“滅亡”;生命“失掉”即“死亡”;東西失掉當(dāng)然就“沒有”了。
成語助記語:亡羊補牢 亡國之音 亡命之徒 唇亡齒寒 追亡逐北 歧路亡羊 家破人亡 名存實亡
楚欲亡( )齊,齊王遣大夫晏子使楚,楚人欲捕晏子,其從曰:“楚王無義,汝當(dāng)亡( )去。”晏子不從,與楚王辯,曰:“齊亡( )于楚無益。”楚王亡( )以應(yīng),遂存齊。
86.王
wánɡ
、傧纳讨苋淖罡呓y(tǒng)治者。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xué)而》)
、趹(zhàn)國時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均稱王。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wànɡ
稱王,統(tǒng)治天下。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奇思妙記語:“王”的本義是“帝王”“天子”。做動詞則有“為王,統(tǒng)治天下”之義,后又作為“臣子的最高封爵”。
成語助記語:王侯將相 成王敗寇
王( )姓大臣進諫曰:“王( )欲王( )天下,必以仁道治國。”
87.望wànɡ
、傧蜻h處看。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谂瓮,希望。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鄄炜。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④名望,聲望。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滕王閣序》)
⑤望日。天文學(xué)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農(nóng)歷的十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奇思妙記語:“望”的本義是“向遠處看”,故有“觀察”之義,“希望,盼望”不就是“向遠處看”的抽象形式嘛(由空間的遠轉(zhuǎn)變?yōu)闀r間的“遠”)。“名譽、名望”當(dāng)然是每個人所“期望”的;當(dāng)“期望”落空后,則反義引申出“埋怨,責(zé)怪”之義。陰歷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日又叫“望日”。
成語助記語:望子成龍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塵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項背 望文生義 望聞問切 望洋興嘆 眾望所歸 得隴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眾望 引領(lǐng)而望
三月之望( ),司馬遷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 )辭。日夜望( )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 )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遷發(fā)憤,遂著《史記》,名望( )震于后世。
88.惡
è
、偌閻盒∪恕肿嬓,則思正身以黜惡。(《諫太宗十思疏》)
②不好的。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廉頗藺相如列傳》)
、垭U惡,兇狠。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
wù
、僭骱,討厭。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诩刀。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zhàn)》)
、坌邜u。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wū
怎么,哪里,什么。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奇思妙記語:“惡”有兩個基本義:一是貌丑;一是罪惡。容貌丑陋當(dāng)然“不好”,會令人“討厭,不喜歡”。
成語助記語:疾惡如仇 無惡不作 惡貫滿盈 除惡務(wù)盡 怙惡不悛 深惡痛絕 粗衣惡食
屈原博學(xué)且性剛,子蘭為人不善,常造惡( ),嘗構(gòu)惡( )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惡( )其行為,曰:“此人行為不端,以事知之。有臣如此,楚國惡( )乎定?”
89.微wēi
、倬,微妙。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
、诩毿,細微。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石鐘山記》)
、鄣唾v,卑下。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滕王閣序》)
④稍微,略微。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賣油翁》)
、莅抵,秘密地。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
⑥相當(dāng)于“如果(假如)沒有”“如果不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奇思妙記語:“微”的本義是“微小,細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賤,卑下”;勢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沒有”(但又不是完全沒有,故此義用于假設(shè),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用詞之巧),由此義又可進一步引申出“隱匿”“暗暗地”等義。
成語助記語:無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義 見微知著 人微言輕 白璧微瑕
李密身份微( )賤,為敵國俘臣,為避害乃微( )居于僻遠之地。晉武帝不治其罪,仍詔其出仕,而其不為所動,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氣日微( )為由拒之,且曰微( )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陳情表》,辭微( )而旨意深遠。
90.悉xī
、僭敱M地敘述。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報任安書》)
②詳盡,全面。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論積貯疏》)
、鄱,全部,完全。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屈原列傳》)
奇思妙記語:“悉”的本義是“盡,全”。“詳盡,詳細”不就意味著“全部”表達出來嘛。再進一步引申出“詳盡地敘述”這一義項。
成語助記語:悉帥敝賦 纖悉無遺 工力悉敵
古有一人,棋藝絕倫。弈棋未嘗一敗,悉( )獲冠軍。欲書《棋藝》一書,又患無才,恐書不能悉( )其意,終棄之。
91.相
xiànɡ
、傧嗝。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孔雀東南飛》)
②官名。后專指宰相。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③贊禮。古代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茌o助,幫助。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游褒禪山記》)
xiānɡ
①彼此,互相。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陳情表》)
、诒韯幼髌敢环,有指代作用?筛鶕(jù)文意譯成“我”“你”“他”等代詞。
a.我。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b.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c.他(她)。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奇思妙記語:“相”的基本義:一是仔細看,審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嘛,另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語助記語:相機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徑庭 彈冠相慶 形影相吊 金相玉質(zhì) 將相之才 以毛相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
韓愈少時聰穎,愛助人,鄉(xiāng)人相( )其貌,以為福祿之相( )。后赴京城趕考,途遇一人,此人敘其無所依靠,愈乃將其所帶之財贈之。其人曰:“汝好心,定當(dāng)富貴。發(fā)達之日莫相( ))忘。”韓愈赴京考中,此后竭力相( )君王。
92.謝xiè
、偻妻o,謝絕。阿母謝媒人。(《孔雀東南飛》)
、诘狼,謝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垭x開,辭別。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芨兄x,酬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
⑤告訴,勸告。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
⑥告,問。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陌上桑》)
奇思妙記語:“謝”的本義是“道歉,謝罪”。道歉當(dāng)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話“告訴”別人,進一步引申出“推辭,謝絕”之義。由此再引申出“辭別”之義,花辭別枝頭即“凋謝”。
成語助記語:閉門謝客 新陳代謝
暮春時節(jié),春花謝( )。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謝( )之。山民執(zhí)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謝( )。后至其家,山民禮遇之,牧謝( )其款待。旦日牧謝( )山民而出,且嘆曰:“多謝( )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xìn
、僬\信的。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諫太宗十思疏》)
②可靠的。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③真實的。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苄盼,憑證。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菪攀,媒人。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抟粲,消息。長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斷盡,無所知哀。(《柳毅傳》)
⑦相信,信任。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鄒忌諷齊王納諫》)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⑧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岽_實,的確。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怆S意,任憑。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琵琶行》)
shēn
通“伸”,伸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奇思妙記語:“信”的本義是“言語真實,不虛偽”。引申出“實在的,真實的”“守信”等義,言語真實,不說謊是一種美德,故古人又把它當(dāng)作“一種道德”(仁義禮智信)。由“守信”進一步引申出“信用”,講信用別人就會“相信,信任”你。
成語助記語:信口開河 信口雌黃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手拈來 信以為真 背信棄義 言而無信
楚王信( )屈原,屈原以為美言不信( ),故每諫必以信( )告之,后子蘭短之,屈原見逐。屈原以為楚王未信( ),欲投汨羅江報國,信( )手取頭上之飾為信( ),俾人聞王,乃冀王信( )大義于天下。
94.興
xīnɡ
、倥d起。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谑惆l(fā)。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燮,挺起。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見梁襄王》)
、馨l(fā)動,調(diào)動。懷王怒,大興師伐秦。(《屈原列傳》)
、菖d盛,昌盛。憂勞可以興國。(《伶官傳序》)
xìnɡ
、倥d致。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滕王閣序》)
②《詩經(jīng)》六義之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一種寫詩手法。同一禍敗,詩以為興。(《論衡·商蟲》)
奇思妙記語:“興”的本義是“起來,起身”。事物“起來”就是“出現(xiàn)”“發(fā)動”的形象表達。由“出現(xiàn)”進一步引申出“創(chuàng)立”(門派,學(xué)說等)之義。
成語助記語:大興土木 興師動眾 方興未艾 夙興夜寐 一言興邦 百廢俱興
劉邦興( )兵伐秦,后劉邦王,大漢興( )。政通人和,興( )教育,人才興( )焉。
95.行
xínɡ
①行走。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
、谇巴。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經(jīng)歷。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軐嵭,施行。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菪袨,動作。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薰旁姷囊环N體裁。如《琵琶行》《兵車行》。
、咂沸。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嗉磳,將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hánɡ
①行列,隊伍。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谳叿帧h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
、哿吭~。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孔雀東南飛》)
奇思妙記語:“行”的本義是“道路”(甲骨文即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來“走”的,路總是成“行列”的。“離開”當(dāng)然是人走了;“運行、實施”“流行、流動”等意義均是“走”的抽象表達;由“實施”引申出“行為,經(jīng)歷”就順理成章了,一個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為”嘛。
成語助記語:我行我素 行不逾方 行成于思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倒行逆施 風(fēng)行一時 言行不一 德淺行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懚粜性啤∮蒙嵝胁亍≈仔须y 志潔行芳 高山景行 禍不單行 一目十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蘇武因行( )正德高,行( )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設(shè)宴屬托。途中遇強盜隨行( ),見強盜猶如行( )伍之人,魁格有形。蘇武感化之。
96.幸xìnɡ
、賹櫺。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诨噬嫌H臨?z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巯MP铱蓮V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苄疫\。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輧e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奇思妙記語:“幸”的本義是“逢兇化吉,免于災(zāi)禍”。故引申出“運氣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種東西或?qū)崿F(xiàn)某種愿望”當(dāng)然都是運氣好;在皇宮里,天子常常會到他所“寵愛,寵幸”的妃子那里去,故又引申出“寵愛,寵幸”之義。
成語助記語:幸災(zāi)樂禍 三生有幸
沛公占咸陽,是其之幸( )也。且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足見其志向遠大。項王怨沛公奪咸陽,遂生滅其之心。幸( )項伯前來告張良。項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無備殺之,后沛公幸( )得脫。
97.修xiū
①整治,修理。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過秦論》)
、谛藿。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③修養(yǎng),修行。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芫幾,編寫。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報任安書》)
、蓍L,高。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
、扌揎,裝飾。參為人矜嚴(yán),好修容儀。(《漢書·馮參傳》)
、呱,美好。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奇思妙記語:“修”的本義是“培養(yǎng),改進”等。事物要“改進”自然需要“修理(壞東西的改進),修葺(房子改進)修飾(語言服飾等的改進)”;改進的結(jié)果自然就是“善”(變好),“美”(變美)“長”(變高變長)。
成語助記語:不修邊幅 修身養(yǎng)性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茂林修竹
王羲之修( )七尺有余,常修( )文德。所住之處有茂林修( )竹,風(fēng)景甚好。僅蘭亭破,遂修( )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 ),又以名聯(lián)修( )之。聚友人于蘭亭,嘆修( )短隨化,將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xú
慢慢地,緩緩地。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奇思妙記語:“徐”的意義很好記,只有“慢慢地,緩緩地”的意思。
成語助記語:不疾不徐 把臂徐去 按轡徐行
城北徐( )公儒雅,一日散步,見清風(fēng)徐( )來,神清目爽。
99.許xǔ
、賾(yīng)允,答應(yīng)。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谫澩r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燮谕。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
④處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⑤表示大約接近某個數(shù),相當(dāng)于“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捱@樣,如此。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奇思妙記語:要著重記得“許”的兩個基本意義:一是應(yīng)允;一是表示不能確定的零數(shù)。
成語助記語:多許少與 以身相許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大鐵椎,不知何許( )人也。身背鐵椎,長丈許( )。赴京城,路見一村井水清如許( ),欲飲之,村人不許( ),怒而去。
100.陽yánɡ
、偕降哪厦,水的北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谔,陽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蹨嘏。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長歌行》)
奇思妙記語:“陽”的本義是“山南或水北”,這個地方正是陽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陽光”之義。后又借作“佯”,意思是“表面上,假裝”。
成語助記語:陽奉陰違 驕陽似火
暮時,斜陽( )橫照,大雁長飛,聲斷衡陽之浦。衡陽以其乃衡水之陽( )而得名。
101.要
yāo
、偻“邀”,邀請。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②相約,約會。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yào
、倏偫,概括。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報任安書》)
②關(guān)鍵,險要。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奇思妙記語:“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字形為兩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腎,古人認為它是生命之本,是人體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東西,要點”之義。腰子位于人體的中間,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攔住”之義,此義后來寫作“邀”。根據(jù)感情色彩分析“要”字義項的發(fā)展:往褒義發(fā)展為“邀請”,往貶義發(fā)展為“要挾”,往中性發(fā)展為“求得,設(shè)法獲得”。
成語助記語:要言不煩 提要鉤玄 達官要人
古時,國人皆好細要( ),故肥胖之人皆盡力覓良方,并記其提要( ),終要( )其法以廣之。一日,有人與醫(yī)要( )于茶館,并要( )人戲之,醫(yī)者大怒,以死要( )之,遂罷。
102.宜yí
、賾(yīng)該,應(yīng)當(dāng)。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谶m宜,合適。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察今》)
奇思妙記語:“宜”的本義是“適合,適宜”。既然是“適合,適宜”的,那就“應(yīng)該,應(yīng)當(dāng)”這樣做了。
成語助記語:事不宜遲 不合時宜 因地制宜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因淮南之地宜( )橘生長也,是故,橘宜( )植于淮南。
103.遺
yí
、龠z失,丟失。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②拋棄。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③離開。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芘判梗ù笮”悖。頃之三遺矢(屎)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葸z留。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wèi
、偎徒o,給予。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寄、送(信)。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shù)遺魏王及公子書。(《信陵君竊符救趙》)
奇思妙記語:“遺”的本義是“失掉,遺失”。用作名詞則是“遺失之物”;遺失東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東西只好“留下來”給別人撿了;由“失掉之物”的意義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義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給”“送信”“贈送”等義。
成語助記語:不遺余力 遺臭萬年 遺風(fēng)古道 遺世獨立 道不拾遺 巨細無遺 手澤之遺 一覽無遺
趙國因遺( )策,攬人才,聞廉頗雖老而欲效力于國。趙王則使人問,使者回曰廉頗一餐間三遺( )矢。趙王厚遺( )廉頗以遣之。廉頗以為趙王小施而大遺( )。
104.貽yí
、儋浰。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谶z留,留下。傳之子孫,以貽后世。(《尚書序》)
、墼斐伞@细钢,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gòu)害。(《柳毅傳》)
奇思妙記語:“貽”的本義是“贈給,送給”,引申出“遺留,留給”。
成語助記語:貽笑大方 貽害無窮 貽人口實
自唐以來,從師之風(fēng)不盛,阿諛之風(fēng)而興,韓愈以為此貽( )害無窮,遂作《師說》以貽( )李蟠,嘉其好學(xué)。
105.易yì
、俳粨Q。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改變。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圯p視。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五蠹》)
、芴娲。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萑菀住R心洗耙约陌,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
奇思妙記語:“易”的基本意義有兩個:一是“改變,變更”(從日從月,意為日月變換);一是“容易”(也許古人認為日月變換是平常容易的事)。由“改變”引申出“交換,互換”“修治,治理”的意義;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嘛)之義,進一步引申出“安穩(wěn)”(平坦的路走得安穩(wěn))之義。
成語助記語: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易子而食 改弦易轍 不易之論 知易行難 馮唐易老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趙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 )璧,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 )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 )色,應(yīng)對自如,令秦王不易( )相如。后完璧歸趙。
106.陰yīn
、偕降谋泵,水的南面。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②陰影,樹陰。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察今》)
、坳幪,沒有陽光。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馨抵小j幹辄h名姓,一時收禽。(《張衡傳》)
、蓐庪U。(郭解)少時陰賊。(《史記·游俠列傳》)
奇思妙記語:“陰”的本義是“山北或水南”(與“陽”正好相反),由于那里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所以可引申出“沒有陽光,陰天”之義,進一步引申出“暗中,暗地里”之義(陰天當(dāng)然暗)。
成語助記語:陰魂不散 陰謀詭計
一日,天陰( ),一農(nóng)夫于山陰( )砍柴,其間陰( )風(fēng)陣陣,農(nóng)夫欲還家,不料山口處忽見一惡狼,農(nóng)夫躲于林中陰( )窺之,后以肉為餌,誘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燒之,既而還家。
107.右yòu
、儆疫。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谏。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酆缽。西州豪右并兼。(《后漢書·陳寵傳》)
奇思妙記語:“右”的本義是“右邊(的手)”(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狀。金文則加了一口,意為:這是一只吃飯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飯時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幫助”之義(這一意義后由“佑”體現(xiàn));古人又以右為尊,故引申出“尊重,崇尚”之義。
成語助記語:左顧右盼 左右逢源 無出其右
李斯以功大,位于眾大臣之右( )。其左右( )皆因之驕縱。一日,李斯偕友游泰山,察路之左右( )涂鴉文字甚多。
108.再zài
、俚诙巍R还淖鳉,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趦纱巍<疚淖尤级笮。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奇思妙記語:“再”是“兩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現(xiàn)在的“再”混淆)。
成語助記語:再接再厲 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東山再起
兩國交惡,甲國擊乙國再( ),然皆敗,察其故,士氣不振也。士氣決于鼓,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敗。
109.造zào
①制定。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
、谠L,到。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促織》)
奇思妙記語:“造”有兩個基本義: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達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達)這一義項。
成語助記語:登峰造極 閉門造車 粗制濫造
太宗年間,魏徵造( )民舍,察民生之疾苦;貙m中,造( )法令,興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zhī
、僦X。其無知,悲不幾時。(《祭十二郎文》)
、诮磺椤=^賓客之知。(《報任安書》)
③知道,知曉。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退秦師》)
、芄芾。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
、萘私。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薰,過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zhì
通“智”,智慧。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奇思妙記語:“知”的本義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當(dāng)然稱得上有“知識”,變得聰明,即“知識豐富、見解高明”(后寫作“智”)。
成語助記語:知己知彼 知遇之恩 知人論世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樂天知命 恬不知恥 葉落知秋 婦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梁惠王問政于孟子,曰:“本王處庭院之深,何以知( )民生疾苦?”孟子對曰:“知( )政者,不聞片面之詞,當(dāng)身體力行,方能知( )明而無過。”
111.致zhì
、偾橹,情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
、谡衼,招納。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郾磉_。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傳》)
、艿,達到。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⑤盡,極。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弈秋》)
奇思妙記語:“致”的本義是“給予,送給,獻出”,引申出“導(dǎo)致”之義。
成語助記語:專心致志 格物致知 學(xué)以致用 淋漓盡致
齊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以晏子。晏子致( )誠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貧,無從致( )書以觀,而思維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陰陽歷算,為晏子之誠所感,前往晏子處。兩人席談,方覺其致( )一也,甚歡。
112.質(zhì)zhì
、僖载斘锘蛉藛T作抵押。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谥噶糇鞯盅浩返娜嘶蛭,人質(zhì)。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弁“贄”,初次拜見尊長的禮物。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屈原列傳》)
、苄叹,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菰儐枴T少|(zhì)理。(《送東陽馬生序》)
奇思妙記語:“質(zhì)”的基本意義有兩個:一是“抵押”;一是“本質(zhì),本體”。事物的“本質(zhì)”是“樸實”“正直”的。由“正,正直”義引申出“向別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別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詢問,責(zé)問”的。
成語助記語:蘭心蕙質(zhì) 文質(zhì)彬彬 金相玉質(zhì) 天生麗質(zhì) 質(zhì)而不俚
屈原借《離騷》“唯昭質(zhì)( )其猶未虧”表忠,而秦使離間計,令人厚幣委質(zhì)( )事楚,使楚太子赴秦為質(zhì)( )。屈原力諫,而子蘭肉袒伏斧質(zhì)( )請罪于楚王,讒之。楚王怒,質(zhì)( )屈原,后逐之于江濱。此地有蛇,黑質(zhì)( )而白章,屈原以之為藥,醫(yī)百姓之患。
113.治zhì
、僦卫,管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谡怼S谑羌s車治裝(行裝),載券契而行。(《馮諼客孟嘗君》)
③講求。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齊桓晉文之事》)
、軐Ω,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戰(zhàn)》)
、萏,安定。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屈原列傳》)
、拗卫砗脟摇N奈洳⒂,垂拱而治。(《諫太宗十思疏》)
、哚t(yī)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扁鵲見蔡桓公》)
⑧營造,修建。蕭何治未央宮。(《漢書·高帝紀(jì)》)
奇思妙記語:“治”的本義是“治水”。引申出一般“處理,進行某項工作”,處理國家大事是“治理”;處理病人是“治療”;處理壞人是“懲治”。其他情況依此法譯之。還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國家太平。
成語助記語:長治久安 治國安邦 垂拱而治 勵精圖治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不治之癥 無為而治
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詬病,因其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quán)、劉備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義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114.諸zhū
①眾多,各。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谙喈(dāng)于“之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蘭亭集序》)
、巯喈(dāng)于“之乎”。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奇思妙記語:“諸”有兩個意義:一是“眾多,各個”;一是“之于”(兼詞)。
成語助記語:諸如此類 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 付諸東流 付諸一炬 公諸同好
智叟見愚公一家人搬山,將石投諸( )渤海之尾,嘆道:“諸( )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聞諸( )?
115.賊zéi
、俸。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
、诖炭汀Q嗤趸鑱y,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秦始皇本紀(jì)》)
③敵人,仇敵。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伶官傳序》)
奇思妙記語:“賊”的本義是“傷害,殺害”。引申出“強盜,殺人者”“狠毒”等意義。“強盜、殺人者”當(dāng)然是“禍害,禍患”。
成語助記語:做賊心虛 認賊作父 擒賊擒王 獨夫民賊
三國時期,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 )也。孫權(quán)乃陰令部屬為賊( )使于操,未果。后權(quán)思慮興國之事,以為國內(nèi)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賊(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盜賊( )。權(quán)使人捕而誅之。
116.族zú
、偌易,同姓的親屬。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②種族,民族。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少年中國說》)
③類。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
、軠缱,刑及全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荼,群。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奇思妙記語:“族”的本義是“同性親屬”。作動詞是“滅族”。親屬都是同一“種類”(同姓直系親屬)。物以類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結(jié)”之義,進一步引申出“眾,一般”之義。
成語助記語:非我族類 名門望族 折而族之
西楚霸王率精兵殺入咸陽,后放火,瓊樓玉宇皆為塵土,名門望族( )不敢言,士大夫之族( )俯首稱臣。秦人統(tǒng)一六國,終為楚人族( )。
117.卒
zú
①步兵。泛指士兵。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②直到。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③盡,終。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孔雀東南飛》)
、芙K于。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葑詈蟆W渲畺|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
⑥死。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zhàn)》)
cù
通“猝”,突然。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奇思妙記語:“卒”的本義是肚子上的創(chuàng)傷(甲骨文字形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內(nèi)里是交叉紋飾,乃是肚子上的花紋,這是指狩獵或戰(zhàn)爭中搏殺后的傷口)。由于古代醫(yī)療技術(shù)差,肚子受傷意味著“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義;這一意義后來寫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義。“死”就是生命“完畢”,由此進一步虛化為副詞“終于”。
成語助記語:丟卒保車 身先士卒 優(yōu)游卒歲 過河卒子 不忍卒讀
韓信拜大將軍,率士卒( )與項王戰(zhàn),卒( )起不意。項王難于應(yīng)付,節(jié)節(jié)敗退后卒( )于烏江,而卒( )成萬世威名。
118.走zǒu
①疾行,跑。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谔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郾枷,趨向。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苎由。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教材注釋解釋為“趨向”)
奇思妙記語:“走”的本義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之義。
成語助記語:走馬觀花 走投無路 走為上計 奔走相告 筆走龍蛇 不脛而走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禍,嘗欲亡走( )之,后至驪山,見其直走( )咸陽,憶荊軻刺秦之時,秦王還柱而走( ),則嘆歷史無情。
119.左zuǒ
、俜轿幻~,左邊。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诠糯乩硪詵|為左;醋竺,竹西佳處。(《揚州慢》)
③車上的尊位。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信陵君竊符救趙》)
奇思妙記語:“左”的本義是“左邊(的手)”(其甲骨文字形是左手朝上的形狀)。一般人左手不靈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幫助”之義。由“不合”義又引申出“不正”之義。
成語助記語:旁門左道 左右逢源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 )右種梧桐。后其聲名大震,鄉(xiāng)紳皆迎之,虛左( ),引其上坐;噬下勚,令左右( )召其進京,欲以重用。
120.坐zuò
、僮。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诠湃讼囟,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后跟上。項王、項伯東向坐。(《鴻門宴》)
、蹐允,守定。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④因犯……罪。坐法去官。(《史記》)
、菀驗,由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
⑥空、白白地。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
奇思妙記語:“坐”的本義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動的,故又有“止息,停留”義。
成語助記語:坐以待斃 坐吃山空 坐懷不亂 坐井觀天 如坐針氈 正襟危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車坐( )愛美景。一日,宋人出門見客,至其家中,見一人南向坐( ),諸多財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中,似坐( )而待人。頃之,官兵至,逮之,因其坐( )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