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228句歷史知識(下)
2019-01-04 17:31:21三好網
12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在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國家體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122.自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保守,議會的作用下降,國家的權力中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123.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君主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法律上賦予英王的權力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
124.英國責任制內閣下:內閣要在下議院中占有決定作用的多數;在大政方針上閣員保持一致并集體負責;內閣所設的首腦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fā)言權,且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首領。
125.獨立之初美國的邦聯作為松散聯盟,造成國家權力的微弱及各州權力的過大,使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
126.美國的總統(tǒng)權利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其政治制度被稱為總統(tǒng)共和制。美國總統(tǒng)的權力由憲法賦予。
127.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擁有較大權力。州政府機構的設置與聯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構成,實行分權和制衡。州的行政首腦是州長,州議會實行兩院制。
128.“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之間相互制約達到平衡?偨y(tǒng)和國會之間、國會自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衡。
129.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130.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于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131.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較為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于地方積極性的調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132.剛剛獨立的美國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故美國1787年憲法強調三權分立的原則。
133.兩黨對峙交替執(zhí)政,在國會中激烈角逐,是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但需明確,它們的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
134.在德意志,本應代表民意的議會,特別是帝國議會作用很小,實權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因此,議會在德意志只起到裝點門面的作用。
135.法國共和制體現制約與平衡的原則;德國君主立憲制下行政權控制立法權。
136.德國君主立憲制有世襲君主;而法國共和制的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
137.法國議會擁有立法權,議會中擁有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內閣;總統(tǒng)由議會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tǒng)掌握行政權。德國政府首腦(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tǒng)帥,擁有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及決定對外政策等實際權力。
138.法國共和制確立歷程所呈現的特點:政權更替頻繁,政局動蕩不安,帝制、共和制幾次反復;共和國確立之路充滿了曲折反復,呈波浪式前進。
139.英國君主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無權解散議會。美國規(guī)定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tǒng)行使行政權,也無權解散議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經參議院同意可解散眾議院。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皇帝是國家元首,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140.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法國是議會制共和制,美國是總統(tǒng)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141.資本主義政體復雜多樣,影響政體的因素包括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資產階級成熟程度、該國階級力量對比以及地理條件、歷史傳統(tǒng)、民族特點、國際環(huán)境等。
142.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科學社會主義,是因為它闡明了資本主義為什么必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
143.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經濟前提。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
144.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直接思想來源。
145.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為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密切合作,他們批判地繼承前人優(yōu)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發(fā)表《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變成科學。
146.1847年由正義者同盟改組而成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
147.1848年2月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闡述,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148.馬克思主義成為國際無產階級無比銳利的思想武器,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工人運動蓬勃興起,對人類社會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149.馬克思主義伴隨著工人運動的發(fā)展而誕生,科學地指導著國際工人運動,也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150.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先后建立的國防政府和以梯也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實行投降賣國和敵視工人的反動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爆發(fā)的直接原因。
151.巴黎公社是特殊條件下的具有自發(fā)性、偶然性的起義,并不是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
152.從巴黎公社產生的情況來看,它是在巴黎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反動的資產階級政府的基礎上,通過普選建立起來的新型政權。
153.巴黎公社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它是一個以無產階級為主體,聯合小資產階級各派,在特殊情況下掌握地方政權的嘗試。
154.巴黎公社失敗的客觀原因:敵人過于強大,普法聯合鎮(zhèn)壓。
155.巴黎公社失敗的主觀原因:沒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沒有乘勝追擊;沒有沒收法蘭西銀行,讓它給反動政府以資助;沒有建立工農聯盟,無產階級孤軍奮戰(zhàn)。
156.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時期,當時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條件。
157.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zhàn)并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
158.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首先可能帶來的影響:歐洲人發(fā)現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不同的人類文明開始交融會合,人類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聯成一個整體。
159.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的出現。歐洲商人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yè)聯系,他們把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黃金,美洲的黃金、白銀、玉米、煙草帶回歐洲,并把歐洲的工藝品等銷往世界各地。以此為核心人類文明開始交融會合,日益聯系成一個整體。
160.哥倫布等航海家的探險的目的是為了金錢和財富,他們不畏艱難,勇敢堅毅,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其壯舉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閉隔絕狀態(tài),使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但同時他們?yōu)榱双@得黃金、白銀,不擇手段,殺擄掠奪,給被殖民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161.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奪的結果:財富并沒有在這兩個國家形成資本,而是流入荷蘭等西歐國家,引起了西歐歷史上的“價格革命”和“商業(yè)革命”,促進了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同時激發(fā)它們紛紛加入海上探險和殖民擴張的行列。
162.荷蘭向海外殖民擴張,在17世紀建立了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英國也積極向海外殖民擴張,并與荷蘭、法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到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163.17世紀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商船隊,成為當時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海上馬車夫”的稱號由此而來。
164.荷蘭利用商業(yè)壟斷公司這個向外擴張的強有力的組織形式,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霸權,即由大商人組建公司,政府給予其建立武裝、管理殖民地、貿易壟斷權等很多特權。
165.英國能夠確立世界殖民霸權的主要原因:具備了擴大海外貿易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資本主義手工業(yè)發(fā)達,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質基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大海軍,為海外殖民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國家政策一貫重視海外事業(yè),資產階級革命后更把爭奪海上霸權放在首要地位。
166.荷蘭敗于英國的主要原因在于:荷蘭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以商業(yè)立國,缺乏工業(yè)基礎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后盾,而工業(yè)資本的強大優(yōu)于商業(yè)資本。
167.英法爭霸英國獲勝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國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法國則是歐洲大陸封建專制主義的堡壘。
168.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同時也將深重的災難帶給了亞、非、拉美等殖民地。
169.在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過程中,早期的資本積累是不可逾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是海外掠奪和奴隸貿易。經過西歐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種種野蠻的強盜式掠奪行徑,他們獲取了巨額利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大大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170.15~19世紀西歐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正處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海外殖民方式還比較簡單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殖民侵略的過程中,一方面在美洲發(fā)展種植業(yè),另一方面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實行大規(guī)模的種族滅絕政策,造成了勞動力的嚴重不足。
171.18世紀從英國發(fā)起的是技術發(fā)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chuàng)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7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yè)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yè)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173.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fā)明和應用是工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標志。
174.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yè)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175.資產階級通過大規(guī)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guī)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176.工場手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fā)明和應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177.蓬勃發(fā)展的工場手工業(yè),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工業(yè)革命)呼之欲出。
178.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yè)中引發(fā)了發(fā)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yè)革命的序幕。
179.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yè)生產,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
180.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科學技術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生產方式。
18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
182.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加快了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83.為滿足工業(yè)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傾銷工業(yè)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qū)納入資本主義體系。
184.1870年以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fā)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yè)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85.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科學技術的突出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chuàng)制、新通訊手段的發(fā)明。
186.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自然科學開始同工業(yè)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科技發(fā)展促進技術革新,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187.工業(yè)革命開創(chuàng)了大機器工業(yè),使工場手工業(yè)成為了遙遠的過去。打斷了農業(yè)社會的進程,建立了工廠制度。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卻是在大機器工業(yè)內部進行的。這種大工業(yè)內部的興衰對社會結構的沖擊,表現為漸進的,它沒有使生產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188.在工業(yè)革命的進程中,資本主義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189.工業(yè)革命是從棉紡織業(yè)開始,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志,以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為完成標志,完成了工業(yè)的第一步飛躍。接著而來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從重工業(yè)的變革開始,以電力的應用為標志,以產業(yè)結構的巨大變化告終的。
190.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不僅傳統(tǒng)的鋼鐵工業(yè)、機械加工工業(yè)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工業(yè)部門。
191.工業(yè)革命使英國最先從農業(yè)社會中脫穎而出,憑借著廉價的紡織品等工業(yè)制成品聚斂了大量財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92.世界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它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國際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是建立在西方列強野蠻擴張與殖民掠奪基礎之上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徑。
193.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擴大。15~18世紀,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英國在17~18世紀先后戰(zhàn)勝荷蘭和法國,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國的地位,擁有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194.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先后擴展到法、德、美等許多國家。工業(yè)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yè)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國家和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使之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195.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再度急劇擴大,迫使生產領域進一步實行相應的變革,工業(yè)革命進入新的時期,造成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各國爭先恐后地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發(fā)展獲得更多的市場,20世紀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19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指的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即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系而形成的統(tǒng)一的經濟整體。
197.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同時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原始財富。
198.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意大利,后經傳播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現了著名的城市如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尼德蘭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開始茁壯發(fā)展,資本也開始源源不斷地涌入新興資產階級的囊中,為同時進行的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199.文藝復興運動充分地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
200.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201.文藝復興運動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人的價值,在傳播后期造成個人私欲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202.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tǒng)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fā)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
203.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并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204.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tǒng)一的局面,為以后的思想解放進一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
205.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
206.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開創(chuàng)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7.中世紀,圣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圣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以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對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fā)端。
208. 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09. 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tǒng)神權統(tǒng)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210.1517年,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貼出一張布告,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它標志著宗教改革的開始。
211.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每個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虔誠信仰得到拯救。
212.馬丁·路德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烈焰。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承認諸侯有權決定臣民的宗教信仰,這標志著路德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213.加爾文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它解釋為先定論,即永生與永罰、成功與失敗,甚至貧富榮辱都是上帝先定的。
214.宗教改革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特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215.宗教改革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216.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217.宗教改革實質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早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宗教神權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運動。
218.啟蒙運動是發(fā)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219.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科學家們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首先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思想束縛的斗爭,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啟蒙運動。
220.啟蒙時代的學者不同于之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的復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tǒng)能獨立于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系的方式。
221.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欲、反教會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222.啟蒙思想家們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
223.啟蒙思想家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
224.孟德斯鳩是資產階級國家學說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是啟蒙運動的杰出領袖。狄德羅是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盧梭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wèi)者,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225.啟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也對19世紀以后的亞洲國家有很大影響,如鼓勵了中國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為改造社會而斗爭。
226.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主要是反對教會對人的束縛。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主要對世俗的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批評。
227.文藝復興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世的幸福;啟蒙運動則前進一步,高舉“理性”的旗幟,旨在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平等和經濟自由。
228.文藝復興反對天主教神學思想,追求現世幸福,是對神的挑戰(zhàn);啟蒙運動既反對教權主義,更反對封建專制,追求自由平等,是對君主的挑戰(zhàn)和對封建制度的宣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