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高考前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
2012-05-23 11:35:35揚子晚報文章作者:朱姝
案例一:前來咨詢女孩叫琳,她一臉的焦慮與無奈。她說:“從上個星期媽媽就請假在家了,說是為了好好照顧我,讓我安心高考。豈不知,她越是這樣,我越是不安心?吹剿刻炀臏蕚涞娘埐、小心翼翼地說話與躡手躡腳的走路,我都要哭出來了!她給了我太大的壓力,如果我考不好,我以后將怎樣面對她?”
案例二:一位高三男生的媽媽,顯得特別焦慮、無助。她說:“距考大學只有十幾天的時間了,但我看他一點不著急,吃飯時磨磨蹭蹭,吃完飯總要賴在沙發(fā)上看一會電視。跟他講話,他愛理不理,有時你說多了,他還會沖你發(fā)火,脾氣越來越大。昨天趁他還沒放學我到他房間,看到書桌上有一張白紙,上面寫著“白天、黑夜,白天、黑夜……”他寫這些是什么意思?到現(xiàn)在了,不專心復習,還寫這些干什么?
指導:蘇華(“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1、和孩子位置互換,相互體諒。近期,不少考生家庭都是按“倒計時”過日子的。雖說父母與孩子所想的目標一致,但感覺、看法卻未必一致。加之雙方思考的角度不同,有時便免不了引起誤解、沖突,甚至引發(fā)口舌大戰(zhàn)。比如:孩子嫌時間過得太快,父母嫌孩子抓得不緊;父母一遍遍地叮囑:“別緊張!”孩子覺得聽了會讓自己更緊張;父母想方設法讓臨考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顧,孩子覺得會給自己更大的壓力。父母希望孩子一分一秒也不要松懈,孩子希望擁有哪怕是一分一秒的自由空間;父母想看到孩子精神飽滿,孩子想對父母說聲:“我好累”;父母想聽孩子說:“高考時我能得多少分”;孩子想聽父母說:“只要你盡力了,考幾分并不重要。”案例二中的媽媽如果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兒子了。
2、降低期望值,謹防攀比心理,F(xiàn)在的家長都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驕傲,親戚朋友見面話題也離不開孩子高考。因此,家長們一定要謹防滋生攀比心理。不同考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家長如果不接受現(xiàn)實,只能讓孩子更緊張、更不自信。要樹立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切都重要的觀念。不與別人的孩子對比,不攀比,多鼓勵,多激勵。
3、家長陪讀陪考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高考前夕是否陪讀、高考期間是否送考,應根據(jù)考生個人情況而定。有的孩子認為,家長左右陪著,自己底氣更足些,緊張感也可消除不少。這時,家長便可陪送他參加考試。但有的考生獨立性較強,家長跟著,反而會讓他感到壓抑不適。
4、了解在這一階段家長可以說些什么?避免說些什么?
此時,孩子最想聽父母說的話有:“努力就行,我們支持你!”“我相信你,盡力就好。”“我們可以接受你認真考出的任何成績。”“過程比結(jié)果重要。”“休息一會兒吧。”“加油,我們支持你!”“未來的路,要勇敢地走下去!”“父母永遠站在你身后,無論成功與失敗。”
此時孩子最不想聽父母說的話有:“抓緊時間,別浪費時間。”“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學,一定要考好。”“肯定能考上某某大學,沒問題。”“不要緊張,要仔細啊,好好復習。”“考不好就完了。”“別人家的孩子現(xiàn)在怎樣。”“考的怎樣?心態(tài)好不好?為什么沒考好?有什么好緊張的?”“你上了大學,我們就了事了。”“成功在此一舉,你一定要……”“你考不好,你對得起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