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輔導(dǎo):高一語文《鴻門宴》翻譯與鑒賞(8)
2011-08-16 13:39:40高考網(wǎng)整合
原文:項王曰:“沛公安在?”
翻譯:項羽說:“沛公在哪里?”
講解:“安在”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鑒賞:等了將近一個小時的項羽應(yīng)該氣惱,也的確氣惱了,故有此問。
原文: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翻譯: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zé)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jīng)回到了軍中。”
講解:“督過”是同義復(fù)用現(xiàn)象,都是責(zé)備的意思。
鑒賞:直接說出沛公的行蹤,乃兵行險著,大概是仗著他已經(jīng)知道了項羽從心底里已經(jīng)不愿攻打沛公吧。如果這一點用到后世的曹操或者乾隆身上,那可就是“其心可誅”了。
原文: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
翻譯:項羽于是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到)座位上。
講解:“則”為副詞“于是”“就”,“置”為動詞放,“之”后省略了介詞“于”;“坐”通“座”,座位。
鑒賞:項王完全接受了沛公不辭而別的事實,并且完全保證了不會再“擊破沛公軍”。
原文: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翻譯:范增接過玉杯,把它扔到地上,拔出劍撞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yè)!奪走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講解:“置之地”同于“置之坐上”;“豎子不足與謀”中“豎子”主要應(yīng)該指項羽,“與”后省略了賓語“之(豎子)”;“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為判斷句,主語為“奪項王天下者”,“吾屬今為之虜矣”為被動句,“為……所……”表示被動,所字省略了。補齊應(yīng)該為“吾屬今為之所虜矣”;其中“今”應(yīng)該翻譯為“就要”。
鑒賞:范增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東流水,看著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一群人,老羞成怒,也不再顧君王等人的顏面,說出了如此刻薄的言論。唉!想一想,這老頭兒也挺可憐!
原文: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翻譯: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死了曹無傷。
鑒賞:一個“立”字,顯見沛公的果敢堅毅。
評項羽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jì)》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jì)》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4
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