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政治知識點 > 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學需要注意的27個問題

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學需要注意的27個問題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09:34:40

[標簽:政治 教材]

  問題1:要想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課,怎樣對“三維”教學目標進行正確定位?

  過去和現(xiàn)在,新課程和老課程,老師們上課都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唇贪浮⒙犝n,你會覺得,有的課教學目標定位比較準確、針對性也強,但有的課則不然,目標不明確、毫無針對性,教學效果不好的原因與他既定的教學目標有關。教學目標是什么?是方向,是好的教學預期,是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有了好的教學目標,教學才有動力,才知道課堂上一步步作什么。

  說有的老師對課堂教學目標定位不好,或者在教案上教學目標寫的很好但在課堂上體現(xiàn)不出來,造成的原因無外乎沒能真正理解課程標準、沒能真正理解教材、沒能真正理解學生。

  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是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要對“三維”教學目標正確定位就必須從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入手。

  研究課程標準:從大的方面講,《課程標準》的內容目標要求,體現(xiàn)國家意志,是思想政治學科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依據(j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始終把課程標準放到重要位置,樹立依據(jù)課程標準內容要求的觀念,規(guī)范教學行為。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樹立強烈的標準意識。但從實際情況看,教師的標準意識不強,影響教學。學習、研究《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的內容要求,才能增強教學的主動性。不然,只好教科書怎么寫怎么教,人云亦云,更談不上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從教學需要出發(fā),我們要學習、研究好《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層面,分級分類地界定了課程的總目標、分類目標、模塊目標、具體內容目標,構建了課程的目標體系。我們是依據(jù)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就必須通過學習研究把握好課程的教學目標體系。

  從微觀課堂來講,一般情況下,每一框題都有對應的、落實的具體內容標準條目。新的課程標準的操作性較強。“內容目標”采用不同的行為動詞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表現(xiàn),表達內容標準的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要求。既反映特定知識的要求(知識目標),注重思想政治觀點的把握,更強調明確的價值指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理解、明確、判斷、比較、評述等行為動詞,在規(guī)定學生學習行文表現(xiàn)的同時,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因此,對具體“內容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更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

  例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個框題。本框題落實的課程標準是1.3“描述幾種消費心理;比較消費行為的差異;辨析消費觀念的變化;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在行為目標陳述的句式中,有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預期表現(xiàn)。

  例如,描述(行為動詞)幾種消費心理(條件);比較(行為動詞)消費行為的差異(條件);辨析(行為動詞)消費觀念的變化(條件),樹立(行為動詞)正確的消費觀(預期表現(xiàn))。

  研究教材:教科書的編寫,力求把學科知識寓于社會生活主題之中。每個單元都有特定的社會生活主題。單元的內容體系結構,一般是4級標題結構。事實上,每個單元內部的四級標題的內容中,都可能含有特定的生活主題,尤其是一、二級標題,只不過是主題的大小不一樣。

  單元的“導言”用精練、優(yōu)美的文字,靈活多樣地提示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引發(fā)學生對社會生活主題的思考,點明社會生活主題的意義和價值,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道德生命、政治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美好愿望,切實調動學生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這段文字能幫助我們把握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

  單元有單元的主題,課有課的主題,框有框的主題,目有目的主題,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弄清生活主題與學科知識的關系,主題的解決需要哪些學科知識來支撐,學科知識中哪是重點哪是難點;要弄清思想政治觀點與知識的關系,為了生活主題的解決,需要給學生哪些基本的觀點,觀點統(tǒng)帥知識點,知識服從、服務于觀點教育;還要處理好價值觀念多元化與正確的價值導向的關系,學會在價值觀念的沖突中,給學生正確的價值標準。

  基于上述這樣的考慮,具體到一個框題的教學、一堂課,我們就能分析出這堂課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這堂課對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作用,進而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給與正確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定位。

  研究學生:同樣的課程標準、同樣的教科書,但我們面對的學生不一樣,學生千差萬別,學生關注什么,學生在想什么,在課堂教學目標定位時應有所考慮,這也是新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理念的倡導。

  對一堂課進行正確的目標定位有這樣一種邏輯關系: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教學內容分析:本堂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支撐問題解決的學科知識有哪些?哪是重點、哪是難點?——學生處于一種什么狀況?學習本堂課對他們的成長發(fā)展有什么作用?——自然的形成“三維”教學目標。

  如果我們對于每一堂課都能夠從以上三方面去衡量、去定位“三維”教學目標,課堂的教學目標應該能夠做到正確、合理,而針對性又強。

  課堂的教學目標有沒有針對性,是應該反復強調的問題。

  從“三維”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來講,“三維”教學目標不是獨立的三種要求,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就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之間的關系來講,知識是支撐全部課程目標的基礎,沒有了知識也就沒有了能力,也很難有真正積極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高中思想政治課知識目標還是第一位的,處于基礎性的地位。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注重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不是不要知識,強調的是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關鍵看知識是怎么得來的,對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yǎng)能力、增強情感體驗的過程。但同時,知識目標服從并服務于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換句話講,為了一定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識作支撐。說知識目標是第一位的,可能道理就在于此,失去了知識目標,其他目標也就很難真正談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以思想政治觀點為主體,是最終目標,是優(yōu)先設計的目標。在優(yōu)先設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老師們不乏好的做法。

  對課堂的教學目標有了正確定位,下一步就是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的事情了。

  問題2:現(xiàn)在出版的這套思想政治教材同2004年3月公布的“課標”相比,總體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教學內容點位上又不盡相同,有一些變化。請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成立并開始工作后不久,發(fā)現(xiàn)“課標”中關于有些模塊的具體內容的規(guī)定可以經過調整使其更加適合于完成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由于這門課只編一套教材,“一標一本”,如果作出調整也不會發(fā)生教材內容不統(tǒng)一的問題,這種條件下有調整的可能。所以經教育部領導批準,決定在教材編寫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進行“微調”;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更好地體現(xiàn)本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性質,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整套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對于教材與“課標”的關系,就是按照這個精神來處理的。一方面,在課程的性質、任務、總的教育內容、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遵循著“課標”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在具體內容方面,作了部分調整。從制定“課標”到編寫教材,是人的認識在原有基礎上沿著已經確定了的正確方向不斷前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把“課標”和教材統(tǒng)一起來理解和把握。

  問題3 把新課標與原先的課標進行比較,覺得原來的課標,對于教學內容的規(guī)定比較明確,有教學內容點,還有不同的要求(識記、理解、運用),所以,把握起來覺得心里有譜。但是,新課改理念下的新課標,對教學內容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使用的是一些行為動詞,讓我們覺得內容目標的彈性太大了,實際操作時不知該如何把握,怕講深了或講淺了。請問怎么才能更好地把握內容目標的彈性要求呢?

  所謂“內容標準”,實際上就是為所有學生而制定的,基本的、共同的、可以操作的、必須實施的行為要求。作為“內容目標”的測評對象,它應該包括“內容”、“成績”、“機會”三種意義。因此,我們與其視之為單純知識內容的指標,不如視之為完成某件事情的“作為”。做了這件事,即按規(guī)定“作為”了,也就達到了標準。至于事情做得怎樣、差異如何,則因人、因地、因時而論,不在標準測評之列。這就是所謂彈性操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標準”的這種理解,是基于前面所表達的課程觀和知識觀;同樣,我們把握內容目標的彈性操作,也應從這種課程觀和知識觀出發(fā),注意這樣兩個視角。 ○根據(jù)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知識的價值在于能力的發(fā)展,教育的本質在于超越和創(chuàng)新。因此,“能力目標”的陳述與“內容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重合的,這就是我們所選擇的行為目標陳述的方式。這種陳述方式,改變了思維技能訓練與豐富內容背景相分離的狀況,使知識內容的展現(xiàn)與一般策略運用的需要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變化的情境中啟動思維。 ○這種行為目標陳述的方式,一方面,落實了實施內容目標的具體要求,而不是泛泛地羅列幾條“處理原則”,具有較強的規(guī)范效力;另一方面,改變了圍繞學科知識點(事實與原理)展開的陳述設計,幫助學生通過有條件的行為獲取知識,并促使其利用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這一過程,有助于增強理解新的知識類型的能力。而如此生成的知識類型,正是形成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所必需的。總之,從技術層面上講,可以這樣認為,深入理解和把握內容標準的呈現(xiàn)方式,對于教科書的編寫、教學的開展、學習的評價,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的主要優(yōu)點:一是注重于表達實施內容目標的規(guī)則,而不是單純濃縮、復制學科知識的規(guī)范,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靈活性;二是采用行為目標的陳述方式,使內容要求外顯化、個性化,既可把握、可考評,具有更強的規(guī)范效力,也是控制教學總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問題4: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師教學行為三者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換句話說,如何更好地把握三者的關系?

  總體上講,把握三者之間的關系,應基于課程理念。因為,所謂課程理念,就是對課程目標設置與實施的集中闡述。課程的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都是從這五大理念中延伸和拓展出來的,是我們把握課程標準、理解教材要求、規(guī)范教學行為的基礎。就教材的編寫與使用來說,要以《內容標準》為依據(jù)。無庸諱言,不同于其他科目,本課程的新教材是教育部“集中力量統(tǒng)一編寫”的,在編寫過程中,某些專題、某些內容,作了局部的、各別的“微調”,就此而言,我們的教學應以教材為準。有關這方面內容,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田心銘主任作了具體說明,具有指導意義。此其一。其二,所謂以《內容標準》為依據(jù),主要是指“表達課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階段教育的特點,體現(xiàn)德育課程的基本要求。”由此,請注意它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與學科分類體系的內容結構不同,采取劃分教學專題、細化能力目標的方式呈現(xiàn)課程內容;二是相關學科的概念和邏輯是課程內容的支撐,而不是組織教材內容的框架;三是為了達到規(guī)定的內容目標,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組織方式,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教學行為的要求與規(guī)范來說,關鍵在于把握“標準”的意義,既涉及到教學,也涉及到評價。要談清楚這個問題,區(qū)分內容標準、標準答案和評價標準這三個概念是不能回避的。一是內容標準不等于標準答案。內容標準固然包含對學科知識的要求,但稱之為“標準”的東西,它的真正標尺不在于特定學科知識的標準答案,而在于憑借相關知識支撐本課程特定目標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學生的學業(yè)是否達到了標準,取決于他是否按標準的要求“作為”了,或學生的“作為”是否符合標準的要求。二是內容標準是制定評價標準的基礎,但不等于評價標準本身。實際上,列入課程標準的內容目標是基本標準(或最低標準),而評價標準是級差標準。換句話說,內容標準衡量的是學生“該做什么”、“做了什么”,而評價標準衡量的是學生“能做什么”、“做了多少”。三是評價標準也不等于標準答案。尤其是出于課程性質的要求,評價的核心,不是文字規(guī)范,而是基本觀點。水平的區(qū)分,應取決于實際能力的表現(xiàn),來自于基本觀點的把握,見之于具體材料的運用或闡釋?梢姡纱酥贫ㄔu價標準,不可能是標準答案式的。因此,從內容標準的陳述方式來看,相對于以往以陳述知識性內容為主干的模式,行為化、目標化是其突出的特點。比如,它采用有特定意義的行為動詞,使有關內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圍上有所限定,并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它既包含了三個維度,又表達了水平要求,無論哪類目標要素的隱含要求,都能以個性化的具體行為這種外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就把“了解”“理解”“運用”這類抽象的水平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有個性、有限定的操作行為了,并通過這一行為的完成,來表現(xiàn)學生的實際水平。可見,一方面,它注重于表達實施內容目標的規(guī)則,而不是單純濃縮、復制學科知識的學術規(guī)范,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靈活性;另一方面,它使內容要求外顯化、個性化,從而可把握、可考評,具有更強的規(guī)范效力。此外,采取使內容要求目標化的陳述方式,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依據(jù)“內容標準”把握教材內容、控制教學總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問題5 :新教材突出強調教學內容的常識化、生活化,當然,我們老師不否認這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舉措,但是,強調常識化、生活化,是否意識味著要漠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質?

  使教學內容常識化,無疑是提高教學實效的舉措,但并不意味著漠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質。唯其注重常識化,更要把握好課程的基礎性。為什么這樣講呢?第一,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取得實效,除了要拋棄“應試教育”的模式,還要改變“應時教育”的局面,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同心愿。但思想政治課的兼容性和時政性畢竟是其學科課程的特點。包括學科的知識結構、層次結構、邏輯結構、目標結構等等,單憑中央文件和領導講話的精神,單憑中學教師的經驗或大學教授的學識,是設計不出來的。既要完成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部門高頻率下達的指令性任務,又要容納各業(yè)務主管部門對教學提出的所有“持之有道、言之成理”的要求,還必須包攬解決學生全部思想問題和行為規(guī)范,這樣的課程改革之目標模式,是很難操作的。因此,如何提高教學實效,要依賴能夠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專門人員的研究,而其專業(yè)性、學術性,集中體現(xiàn)在對課程基礎性的把握上。第二,思想政治課屬于基礎教育,它當然要具有基礎教育的一般特征:在知識方面,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能力方面不專門化,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發(fā)展方面有較深的潛力,具有較多的可選擇性。從功能上看,基礎教育的效益存在于其他形式的專業(yè)教育之中,存在于各種文化、科技、經濟活動之中,既是滯后的,又是長久的;谶@一認識,衡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得失,主要應該看學生畢業(yè)后乃至一生中的體驗和表現(xiàn)。也是從這個意義講,我們又有理由認為,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尤其要注重教育的長期效果。從教學論的觀點看,教育行為的短期化,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出現(xiàn)“負遷移”的根源之一;而從思想教育的要求看,正是這種“負遷移”,往往會造成學生的雙重人格、雙重道德和兩面行為,甚至進入社會后對學校教育進行“批判性再認識”,反過來更放大了其負面效果。因此,對課堂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審視無疑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清醒而有“歷史感”。應當看到,課堂效果的評價畢竟是淺層次的,而教學目標的矯正又總是以眼前的時局變化為參照,在這種情勢下,我們若不能牢牢地把握住課程的主要功能,無論課堂效果的評價,還是教學目標的修訂,都將失去客觀的、恒定的尺度,從而導致評價失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此而言,課程必須強調。“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

  問題6: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然感到有許多困惑,能否給我們提出一些具體教學建議?

  總體說來,課堂教學要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原則;加強教學策略的研究,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加強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形式;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潛心鉆研新課標。新的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是教學的依據(jù)。為此應深入、細致地研讀、領悟課程標準,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課程的設計思路,系統(tǒng)把握課程的內容目標要求,切實把新課標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搞清楚、弄明白,并把課程標準的要求細化到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樹立依據(jù)課程標準內容要求規(guī)范教學行為的意識,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

  (2)教學要放寬視野,面向全體學生。善于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思維的走向,真心實意營造寬松、舒心的教學氛圍。認真尋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增長點,對學生進行融入血液的鼓勵性評價,增強每一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關注差異,關鍵時刻給予特殊的幫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適應學生的特點,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要做到起點低、臺階密。

  (3)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主動探索。教師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走“以學定教”的路子,要遵循“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形成結論——整合運用”的教學思路,讓學生主動的解決問題。要著力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體驗,以拓展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

  (4)深入研究教材,切實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認真研究教材的編寫理念、設計思路、內容呈現(xiàn)方法和具體內容。教材每一框題的重點、難點、疑點、熱點、思想教育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點要一清二楚,并設計出科學的處理方案。

  (5)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思想深刻性、政治觀點鮮明性、文化底蘊深厚性、案例資料鮮活性之間的關系。二是知識性與思想性、政治性的關系,鮮明地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三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與主流價值、正確政治方向引導的關系。

  問題7:新教材學生易懂,但是學生掌握理論的能力該怎樣提高呢?

  能力的提高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始終要有提高學生能力的意識。不是懂了的東西就是能力,需要在教師的講解、共同的活動、課下的補充和延伸、社會的認識和參與中一點點地提高。陌生的東西要變得認識和熟悉,熟悉的東西要能夠從學科的意義上理解,理解的東西要能夠運用學科術語進行準確地表達,表達出來的東西要通過適度的訓練加以鞏固,要符合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運用。

  問題8:新教材對定義淡化,請問淡化定義的“度”是什么?

  所謂淡化定義的“度”,一是指適用的程度;二是指適用的范圍。就其標準而言,一是要視教學的對像而定,二是要視學習的階段而定,三是要視課程的目標而定。其中,有的著眼于學術規(guī)范,不便定義;有的著眼于目標設置,不必定義;有的著眼于目標實施,不宜定義。就其運用而言,至少有這樣幾點可供參考:一是能否清楚地表達基本問題;二是能否與相關學科的規(guī)范相符合;三是能否以恰當方式引導正確的思維;四是能否為解釋基本觀點提供有效支持;五是能否有針對性地闡述具體問題。總之,無論怎樣確認定義的“度”,其恰當與否、成效如何,取決于能否用以把握住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取決于能否背下它的定義。在教學和評價中,衡量其是否準確的標尺不是對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或“再現(xiàn)”,而是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在具體的情境中表達確切。這一點應該是明確的。

  問題9:如何將老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教材本身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呢?

  新教材秉承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理念,揚棄傳統(tǒng)教材的說理型、灌輸型的呈現(xiàn)方式,代之以活動型、探究型與合作學習型的教材呈現(xiàn)方式,為教師與學生主動地教與學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平臺,有助于推動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以案例入手的情景導入,對矯正以往從抽象結論出發(fā)的教學行為有更好的提示和引導;課中“藍色虛線框”的設置則對矯正以往教師單一的“一灌到底”,忽視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更好的途徑。但是對于教材中課前導入及課中的活動設計,都不是對教師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一種約束和窄化,都旨在引導教師貫徹教學生活化、教學活動化的新課改理念,引導教師尊重學生以往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銜接點,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中所選案例、資料教師都可以根據(jù)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所在地區(qū)的實際、自己的教學對象及教師個人的特點進行替換,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其中的知識點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點不能因材料的替換而漏掉或變更,這既是對教材的尊重,也是將來考試評價的基本要求。

  問題10:面對新課程,維系師生關系的主紐帶究竟是以知識為主還是以情感為主?

  以“知識”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受到學生尊敬、愛戴的基礎之上的,而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指通過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加深,建立起一種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和強化其他紐帶,建立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從本質上看是師生關系的理性回歸。以情感為主紐帶的師生關系,并不排斥師生之間的知識紐帶的建立和加強。恰恰相反,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只會使學生因為與教師的感情融洽、深厚,而更加喜歡教師的教學。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中,也可以從無聲的語言中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認識問題的方法也會隨之改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也會相應提高,知識紐帶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后,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強,并反過來促使情感紐帶的增強。以情感為主紐帶,努力創(chuàng)建理解信任的情感關系、交往互動的教學關系和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在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的重要前提,也是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設法創(chuàng)設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教師必須淡化權威意識,允許學生質疑權威、書本,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感、興趣、愛好、家庭等各方面的情況,與學生促膝談心,從學生的角度來體察學生的需求、情感,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心人;必須善于向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必須與學生坦誠相待,充分尊重、信任、欣賞學生,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心理壓力和情感缺陷,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困,架起雙方心理溝通的橋梁必須完善自己的個性,自覺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素養(yǎng),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教育藝術,形成內在的人格魅力。

  問題11:新課程倡導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請問,在實踐中,教師容易產生哪些誤解,從而導致不恰當?shù)淖龇?

  新課改突出強調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導開展活動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學習,這為課程實施尤其是創(chuàng)生取向的課程實施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可能性。然而,在課改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一是片面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義與作用,把自主變成自流,有的課堂教師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學習方式自己選,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課堂亂哄哄,有了活動但缺乏真正的體驗。二是在摒棄“滿堂灌”的做法之后,換成了“滿堂問”,問題缺乏啟發(fā)性,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師在運用“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時候,忽視課程內容、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需要,不顧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和學習內容的特點,不加區(qū)別地一律把“探究”“討論”“互動”派上用場,割裂了學習內容與學習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形式主義的傾向,同時也出現(xiàn)了課程實施中過分強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弱化了教師指導作用的傾向,影響了課程實施的實際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上述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關鍵還在于有的教師對于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變革缺乏深刻的理解與精神實質的把握,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根據(jù)所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學任務去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貼標簽式、形式化地運用所謂的自主、合作、探究諸如此類的學習方式。

  問題12: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這是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以學生為主體,是以人為本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它要求教師要以尊重、信任、寬容的情感對待學生。

  首先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將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而不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或手段,由此形成師生間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關系。寬松和諧,會使師生心情舒暢,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于質疑問難、大膽創(chuàng)新,樂于展現(xiàn)與合作,從而使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tài);師生互動,則可以使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從而豐富教學內容,真正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教學相長,使教學活動呈現(xiàn)多彩的局面。

  其次,要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信任的基礎上要舍得放手,學生才可能擁有真正的主體地位。當放手讓學生去選擇、設計、策劃、組織、操作、展示、評價的時候,學生會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釋放出無可估量的能量,從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舒展、開放、自主的空間里得到自由的生長。

  第三,要以寬容的情感分析和評價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他們開始也許是生疏的、笨拙的、表達是不流暢的、組織和表現(xiàn)是稚嫩的、思想政治觀點是不成熟的,甚至還可能會在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一些過失,上述種種都需要教師以寬容的心態(tài)、極大的耐心包容學生的不足,并給予適時的點撥、鼓勵和糾偏,將它們看作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將它們轉化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寬容的情感下會使學生的自主之樹生長得更加健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是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教師依然是“滿堂灌”、“滿包辦”,教師不肯從主角的位置上退下來;二是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比如有的教學活動,氣氛熱烈、活動充分,但卻脫離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活動費時且低效,也是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片面理解和把握。

  問題13:強調活動化教學是否意味著接受性教學退出歷史舞臺?

  新課程強調活動化教學,但是,這決不意味著接受性教材退出歷史舞臺。事實上,接受性教學和活動化教學各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

  接受性教學效率高,傳授知識較為系統(tǒng),便于教師組織和統(tǒng)一進度,但學生不能經歷和體驗過程,思維視野較狹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培養(yǎng)。

  活動化教學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不少西方教育工作者持守著這樣的信條: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容易記住,做起來的才真正學會。它的問題主要在于“高成本”,例如它不太適合大的班額,一堂課45分鐘,學生活動不充分;查閱、討論、思考、探究都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等。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新課程注重“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活動化教學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在操作層面上,我們要研究的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宜學生操作,最適宜的操作應在什么時候安排記住,做起來的才真正學會。但是,它的不足是學習效率不高,知識的邏輯性不強。

  其實,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都是好方式。所謂教無定法就是指這個意思。沒有單一的一種絕對好的教學方式,當然也就沒有絕對差的教學方式,同時更沒有一勞永逸的教學方式,任何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變的,一切全在于教師要適時、適地、適教材、適學生地加以選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建立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才可能取得最大效益,也才可能攀升到上乘的教學境界。但最終目的還是留下時間、空間給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這是可喜的。然而,在實踐中,活動化教學也出現(xiàn)了異化:如為了活動而活動,追求教學本質以外的表演課等,這樣的活動即使形式豐富,但是由于外在多于內在,目的性差,缺乏思想性和科學性,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政治素養(yǎng)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這樣的活動化教學只會使課堂走樣,只能給學生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是對教學觀摩活動的褻瀆,既與師德相悖,也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同時,也會導致部分教師課堂教學的形式化、標簽化。

  問題14:進行教學活動時,往往會出現(xiàn)只有少數(shù)好學生在不斷地參與活動,而大部分學生是看客的現(xiàn)象。請問,在把握教學活動的形式時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呢?

  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與面向學生的全體性。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單一的活動形式,往往會出現(xiàn)偏向少數(shù)活躍學生或尖子學生的傾向,一些同學可能會成為活動的看客,因此要通過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實現(xiàn)面向學生的全體性,如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多面性,使不同智力水平和體驗經歷的學生都能投入思考、發(fā)表見解、展現(xiàn)自我;另外,組織各種各樣的小組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好方式,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中,無論是質疑式、討論式、辯論式、主題式還是其它的形式,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小組來實現(xiàn),在小組內可以各有分工、可以互幫互學、可以組內交流;小組間也可以有交流和競賽。這樣,可以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和表現(xiàn)的機會,從而共同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長的進步。

  問題15:如何處理好教師的講與不講的關系?

  第一,基本概念要講,非基本概念不講。第二,基本理論觀點要講,非基本理論觀點少講甚至不講。 第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已經弄清楚的可以不講,沒有弄清楚的必須講。第四,輔助文(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名詞點擊)可講可不講。屬于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可以放在課外自主學習。第五,探究活動可以放在課堂,也可以放在課外,讓學生思考與探究。

  問題16:有些學校平時的聽課與評課中,總是強調:教師要精講,少講,否則超過20分鐘就是失敗的。我們在講課中到底應該怎樣做?

  這是一個教學方式的選擇問題。目前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究式、體驗式、合作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式是倡導的主導教學活動方式,實踐也證明了其在學生發(fā)展中的適宜和推動作用。反思我們以往的教學行為,過多地強調了教師的“講”,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為矯正這種片面的做法,有的學校提出了“限講”的規(guī)定,比如一節(jié)課老師的講不能超過30分鐘、20分鐘,這種做法對于引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具體到文科、理科的不同特點,具體到教學內容每部分的不同特點,具體到不同學校和老師的差異,也不能用一種單一代替另一種單一,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時間和資源的有限,以及要發(fā)揮出它們的最大效益,所以便要求優(yōu)化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方式的原則,一切要圍繞是否能讓學生腦筋開動起來,思維活動起來為標準。這樣看來,便沒有單一的一種絕對好的教學方式,當然也就沒有絕對差的教學方式,同時更沒有一勞永逸的教學方式,任何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變的,一切全在于教師要適時、適地、適教材、適學生地加以選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建立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才可能取得最大效益,也才可能攀升到上乘的教學境界。因此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要堅持實事求是、力求優(yōu)化的原則。

  問題17:課時本來就緊張,要想使活動收到實效,勢必要占用學生很多的課余時間,就會有學科間的矛盾。如何更好地組織呢?

  這確實是新課程實施中出現(xiàn)的一個比較難處理的問題。由于各科都在要求組織學生活動,因此學生便有了新的疲勞,這需要在整個課程改革中進行調整。有實效的大型活動應該進行數(shù)量上的限制,一學期有1—2次就可以了;教材一節(jié)課中可能設計了幾個活動,但并不是要求都要進行,活動不要太多,課堂上的活動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選擇。另外,不管是一個學期內的比較大的教學活動,還是課堂上的小的教學活動,實效性的產生都仰仗于精心的設計。

  問題18:能否在規(guī)定時間(每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jù)教學實踐試驗,只要依據(jù)內容合理配置教學時間,完全能夠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傮w教學時間安排建議如下: 1.原則上每框內容用1課時; 2.每單元設置的“綜合探究”用1課時; 3.極個別框題內容容量過大,加之單元綜合探究,總體補充2—4個課時; 4.學習新課控制在30個學時(22+4+4=30) 5.復習6課時(期中、期末分別一周半),若按20周計算,期中期末考試共1周(實際占2課時),還有2課時為機動時間。

  問題19:如何解決教學內容與課時之間的“矛盾”?——以經濟生活為例

  《經濟生活》與《經濟常識》相比,在教學內容上有較大的調整,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知識的容量有所減少;二是知識的難度有所降低;三是將經濟發(fā)展的一些新的理論成果編入教材?傮w看,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少了。但相對于一個學期的教學時間而言,新教材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從我們的教學實踐看,要高質量完成教學內容,課時是比較緊張的。

  造成課時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內容比較豐富,信息含量大,涉及的經濟問題多,這是原因之一;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無論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認識能力等方面都面臨著邁上新臺階的問題,適應高中學習需要一個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教學的進度,這是原因之二;新課程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不僅看教師如何教,更要看學生如何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發(fā)展問題,因此,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問題教學等教學方法,提倡學生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這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的運用會占用一定的課時,因為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交流的時間,所以會放慢教學進度,這是原因之三。由于教師已經習慣于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而對于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理解和把握還需要一定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總感到知識講得不到位,所以,實際教學內容往往超過教學要求的深度和寬度,這也會造成課時緊張,這是原因之四;高考是繞不開的標桿,教師擔心降低教學要求會影響將來的高考,這也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傊,多種因素會導致新高一的教師在教學中感到課時比較緊張。

  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課時之間的矛盾,建議教師在備課時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理解課改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如果我們一味強調經濟學的學科知識體系,強調要讓學生掌握多少、多少經濟學知識,擔心將來高考怎么辦,那么,無論怎么看,新教材的知識與舊教材相比都會覺得有些“淺”,在教學中會不自覺的增加教學的難度,勢必導致已經不富余的課時更加緊張。

  其次,要把握好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不僅是教材編寫的依據(jù),也是教學的依據(jù)。因此,老師們要“吃透”課標精神,在課標指導下處理教材。要正確理解教材的作用。教材是只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對這種資源進行處理。在教學中可以做到有重有輕、有繁有簡、有難有易、有緊有松、有高有低等等的處理,而要避免“一刀切”,從而緩解課時壓力。這里的關鍵在于把握好課標。有些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這也不敢少,那也不敢丟,恨不得教材所有東西都要學生掌握,這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對工作負責的一種態(tài)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教師依據(jù)課標處理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控制好教學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新課程一個重要理念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經驗出發(fā),探討生活現(xiàn)象背后的一些道理,從而正確理解我們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提高認識能力。實現(xiàn)這一理念,必然在教學資源上需要進行適當?shù)臄U展。問題是要控制好教學資源,如果資源數(shù)量過大,會導致課時比較緊張。我們的建議是:一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教學時,擴展了很多教學資源,但對教材內的資源卻沒的很好的利用。二是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教學資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使用到位,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建議老師們用好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大家一定要意識到,豐富教學資源不僅是個量的概念,更應是個質的概念。往往我們有這樣的教學體驗,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把一個理論問題說明了。所以,資源的選擇要注重質量。

  第四,教學方法得當,防止教學形式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期實現(xiàn)課程目標是教學的必然追求。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出現(xiàn)一些形式化的東西,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都是落后的。要處理好傳統(tǒng)方法與新方法的關系。要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依據(jù)設計教學方法,而不是單純追求課堂教學形式上的一種“熱鬧”,一種“創(chuàng)新”。還是要堅持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學習,提高效率,從而降低課時壓力。

  以上是解決課時緊張問題的一些原則性建議,具體到教學內容每一章節(jié)的處理,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一些辦法,不斷總結經驗。我們相信,經過一定的教學實踐,隨著教師對課標及教學內容的把握不斷深化,課時緊張的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問題20:新教材設置了許多“問題”,請問如何理解這些“問題”?

  此次編寫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個基本設計思路就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向學生提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煉課程目標意義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有關思維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方面的探究過程設計,著力引導學生親歷“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成過程”,獲得全面發(fā)展的能力。簡言之,這是一種“‘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問題’基礎上凸顯過程探究”的設計思路。為此,我們追求從有富有意義的情境出發(fā),提供問題發(fā)生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在經歷問題后,不知不覺地來到抽象概念、原理的門口,然后脫離具體情景在抽象層面上活化、內化知識,使生澀的概念、原理真正走進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政治的力量撞擊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說,問題好比助推器,啟發(fā)學生分析、思考、判斷、選擇,反思、應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抓住各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獨立思考、大膽求索,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培養(yǎng)了問題意識,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問題21:有些框,探究活動多,怎么處理才更有利于教學?

  關于課堂教學中探究活動的處理是一個比較靈活的問題。這里面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一是探究活動一定要扣住課標、扣住教材。這是因為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探究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課程目標,所以,探究的問題不應當偏離教學的主要目標,要提高活動的目的性。這里最常見的問題是探究過程中,由于問題設置不嚴謹,或探究過程中派生一些新問題而導致探究活動與教學目標發(fā)生偏離。這時,老師要把握探究的大方向,使探究活動能夠向預期目標發(fā)展。至于課堂探究中生成的新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存疑,在恰當?shù)臅r間解決。二是探究的問題應是有意義的問題,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果提出一個問題,可以簡單地得到結論,這樣的問題就缺少思維的力度,其探究的價值也就大為降低。所以,老師們在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提出上,一定要認真研究,從而使提出的問題具有探究的意義,能引起較為深刻的思維活動。當然,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問題應當是學生以現(xiàn)有的知識可以回答,或以現(xiàn)有的能力可以思考的問題。例如:講企業(yè)發(fā)展問題時,為什么企業(yè)要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可以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探究分析的。三是探究活動的數(shù)量,也就是密度問題。一節(jié)課安排探究活動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確定。一節(jié)課中沒有探究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可能比較單一,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不夠,主體作用發(fā)揮不夠。但探究活動過多,可能會導致對問題探究的深度不夠,過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所以,探究活動應該有一個限度。一般說來,一節(jié)課中的探究活動應當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安排2-3個探究活動為好。每一個探究活動又可以通過一組問題,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這里還要強調的是,不能為探究而探究,因為探究本身不是目的。探究是為了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因此,教學中的探究活動一定是來自教學內容的需要,而不是單純追求探究活動的數(shù)量。四是注意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有不同的作用(功能)。有些探究活動是為了引起問題,有的探究活動是為了得出一般性結論,有的探究活動是為了運用一般性知識分析具體問題。老師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探究活動的不同功能,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將不同的探究活動進行組合,通過不同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效果?傊骄炕顒拥陌才乓獜膶嶋H出發(fā),做到少而精,充分發(fā)揮好每一個探究活動的功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問題22: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都安排了綜合探究,請問設計綜合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請舉例說明。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使用綜合探究?

  綜合探究安排在每個單元之后,由呈現(xiàn)基本觀點的課文和以辨析素材為主體的活動設計組成。在教材的整體設計中,綜合探究是其重要的有機構成,是教學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部分。之所以這樣看,不僅在于它本身就具有目標設置的意義,更在于它具有展現(xiàn)相關單元中主要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重要功用。因此,它在教材的整體構架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在《文化生活》中,有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綜合探究。一是把“學習型社會”的概念及其作用,當作基本教學內容來安排,充實有關教育在文化發(fā)展中作用的內容。二是把建立學習型社會這一主題,當作本單元主要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著眼于文化的傳播、繼承、交融、創(chuàng)新,探究建立學習型社會對于文化傳承有什么意義”,引導學生綜合理解、運用相關知識,進一步形成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新課程《思想政治》的綜合探究既是對該單元知識的總結,又是該單元知識的應用和拓展,既考察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能力,又考察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體現(xiàn)了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主體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夠有效地把研究性學習和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對問題現(xiàn)象進行探究的基本素養(yǎng),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對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事件及問題的主動、積極、科學探究的習慣;使學生在獲得理論觀點,發(fā)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每個必修模塊的每個單元后面,都設有“綜合探究”,如果每個學生都參與探究,時間、空間都成問題,師生都疲于應付,質量也都堪憂。其出路就是:(1)要求各學科備科組在開學前集體備課,提交綜合探究活動的計劃和方案給學校,學校統(tǒng)籌安排,盡量把相近學科的活動合并安排。(2)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中所設的活動。如把活動分拆或合并;或分組承擔,集中展示等。

  問題23:對于一些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僅僅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是不夠的,有時需要拓展到課下,課下的活動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實施呢?

  要有準備:活動前的準備有許多方面,其中課標、教材的學習、學生情況的了解、活動場所、活動環(huán)境的了解,都需要教師做前期的準備。

  要有設計:例如活動的目標、活動的具體形式、活動的成果展示、活動成果的交流和利用、活動的延伸等各方面都要有設計,不能是“放羊式”的。

  要充分挖掘學生不同特點以及學校和家長的資源: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和學生共同商討、確立小組的任務,同時要學會借助學校已有資源以及相關家長的幫助。

  要有追蹤、有檢查、有調整:對拓展到課下的學生活動,教師要有追蹤和檢查,防止流于形式,也要根據(jù)具體實施的情況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調整。在精心預設下的學生課下探究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對活動的調整也會生成更精彩的課程資源。

  問題24: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式、合作式教學方式,到底有什么特點呢?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都知道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從其特點就可看出其優(yōu)勢:合作式學習主要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探究式學習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在“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它強調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學生能夠自由想象,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發(fā)表他們的思想觀點,敢想敢干。這正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這兩種教學方式都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兩種教學或學習方式,有時是側重某一種,有時是結合起來使用,并不是一定要嚴格區(qū)別開來使用。

  合作探究的主題設計很重要,一定是源于學生生活的,這樣他們才會有興趣;同時,一定是有思維張力的,即有探討空間,如果結論很簡單、不用爭論就能得出,就沒有探討的必要了;還要注意探討時間的調控,一節(jié)課上對某個具體問題用多長時間探討,教師要做到新中有數(shù)。具體怎樣設計探討主題,請老師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多關注生活、關注學生的需要,自然就能夠做到并做好。

  問題25:關于綜合探究中,有一些素材,請問這些素材是否要求學生掌握?

  把握綜合探究中的素材部分,大體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事例、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描述等素材。我們看重的是運用這些素材引申、提煉、發(fā)掘出的意義,即支持相關觀點的功用。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師靈活處置,其本身并不具有目標設置的意義,不應當作考評的要求。第二種情況是有關論點的集合,有課文里涉及到的,也有課文里沒有涉及的。在這里,重要的是運用它們說明、分析特定問題,也是作為論證素材而提供的。因此,既無需全部采用,更不必一一闡述,如何使用、如何要求,要依循有關問題的設定?傊,無論面對什么素材,我們把握教學與評價的要求,都要著眼于特定問題的探究,關注其支持相應觀點的意義、視角或思路,而不是其自身的知識性或理論意義方面的要求。

  問題26: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很多要求是運用多媒體放映一些影象資料,讓學生能更直觀地領略和感受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那么,如果在一些教學資源設備不太齊全的學校,如何來實現(xiàn)這種效果呢?

  一般地說,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的是輔助作用,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而教學手段的選擇也一定要從本地、本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動態(tài)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固然可以發(fā)揮其多變、傳遞信息多樣的特點,但是其他教學手段也能為所學的教學內容服務。例如經典的圖片、鮮活的數(shù)據(jù)、學生表演的小品、學生構建的圖形、外請代表的報告或講演……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教學手段的選擇需要從本校的實際出發(fā),而要發(fā)揮出其應用的作用需要教師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

  問題27: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確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轉機,但是一堂好課需要用三四天的時間來準備,請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和學生的認可,但是在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過程中也要注意:(1)形式要服從、服務于內容,服務于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2)現(xiàn)代教育技術要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機結合。(3)針對投影片的制作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成本,建議備課組的老師分頭備課,然后資源共享。學會合作是現(xiàn)代社會人的基本素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因此,分單元或課一個老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主備(備教材、備資源、制作投影片),然后大家共享,既發(fā)揮了教師個體的作用,又挖掘了集體智慧,還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當然由于教師勞動的個性化特點,每個老師在使用的時候還需要做個性化的處理和調整,但是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所需時間就會大大節(jié)約。單崗位的教師則需要學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珍惜與其他學校、地區(qū)老師的交流機會,現(xiàn)在網絡上已經進入實驗區(qū)老師的課件資源非常豐富,都可以選用。(4)投影片的制作在保證重點突出的基礎上,在布局、字體、顏色的選擇上要盡力追求美感,這也是對學生有重要影響的一個方面。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revolutshibainupartnership.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