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老師現(xiàn)身談經(jīng)驗
2024-09-25 15:55:03網(wǎng)絡整理
記得我中學時,對于一些副課的學習,都是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特別是到會考前,那更是背得讓人覺得痛不欲生。但是總是考完了就忘,以至于到現(xiàn)在對于像中國有幾個時區(qū)等一些最基本的常識都已經(jīng)忘了。然而在今天,社會需求的是通才,而不是只會語數(shù)外其他知識都不清楚的學習機器。
所以當我作為一個教師時,就不希望讓我的學生重蹈覆轍,死記硬背知識點。但是學過的知識只有記住了才能發(fā)揮作用。離開了記憶的學習活動便失去知識再生長的可能,F(xiàn)在中學生的課務已經(jīng)很繁重,不可能再在課外的時間來看生物等“小學科”,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有效的記憶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普通人大腦的記憶功能是相差不大的。實際記憶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各人對大腦記憶的規(guī)律和掌握記憶的技巧多少不同的緣故。對于一些知識點,老師可以在講透的基礎上,對他們稍加加工,運用學習中的科學記憶法,可能記憶起來會事半功倍。下面是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記憶方法的整理,對于一些常常抱怨自己記性不好的同學或有裨益。
一、聯(lián)想記憶
記憶的最基本規(guī)律,就是對新的信息同已知的事物進行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指從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海想起鯨;由花想到澆水),猶如一個個釣鉤一般,能把記憶著的事物鉤釣出來。
聯(lián)想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不過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能力,它還有待于我們在后天加以發(fā)展,這無疑有賴于經(jīng)驗和知識的積累。假如有人問你,美國的國土是什么形狀,一般人當然說不清楚,可是問你中國國土是什么形狀,很多人會回答“像一只公雞”。人們比較熟悉公雞的形狀,因此把中國與公雞聯(lián)系起來,就牢記不忘了。因此學會聯(lián)想,不僅有助于我們記憶,更有助于我們迅速回憶起所記事物。而該方法在生物教學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初一的教材上“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作用”有關于植物缺乏營養(yǎng)元素,書上有一段文字如下:
缺磷肥,葉、莖呈現(xiàn)紫紅色的斑點,新根少,生長緩慢。
缺氮肥,生長緩慢,葉色發(fā)黃,甚至早熟早衰。
缺鉀肥,植株不高,葉片邊緣像火燒一樣,生長不旺盛,最后干枯。
由于三者的缺乏癥很容易混淆,較難記住,于是我便自己想出讓學生利用聯(lián)想記憶法(即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巧妙地利用聯(lián)想幫助記憶)。缺磷肥,把磷想成紫紅色的菱(磷)角,也就是葉、莖呈現(xiàn)紫紅色的斑點,缺氮肥,就想到蛋(氮)黃(葉色發(fā)黃),缺鉀肥,想紅燒甲(鉀)魚,也就是葉片邊緣像火燒一樣,然后再記住如果植株缺乏這幾種元素都會出現(xiàn)生長緩慢的現(xiàn)象。如此記憶,好象在享受一頓美餐,不僅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而且不易忘記,可望形成持久記憶。
二、實驗記憶
生物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實驗科學,課改后的生物教材加了大量的實驗,其目的在于加強生物學科的實驗教學。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能提高獲得知識的能力、整理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學生只有認真投身于實驗中,思考其中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才能使相應部分的知識記憶深刻,然而以前的實驗課學生都是在雜亂和無序的課堂中度過,安全的做完實驗步驟已經(jīng)很不錯了,更別提加深記憶教學內(nèi)容了。
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驗開始之前,讓學生事先完成實驗設計,根據(jù)方案開展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新的實驗現(xiàn)象,讓學生動腦筋去思考討論探索。對一些因錯誤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讓他們會分析,找出原因。
一些簡單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既體驗到初步感知的成功,教師再通過問題啟發(fā)、討論啟發(fā)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從而總結出某些基本規(guī)律或得出相關結論,進一步的掌握新知,使得知識得以遷移及升華。例如:“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的實驗。
我先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操作,在看到實驗結果后,讓學生再倒過來對每一步問一個為什么,如果不這樣操作會怎樣?1.為什么要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2.為什么要將葉片的綠色褪去?3.為什么要滴加碘液?
同時利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充分發(fā)揮他們觀察實驗時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學生用著這種方式上實驗課學生不僅覺得有勁,而且能增長知識。從記憶的角度看,由于手腦并用,親歷經(jīng)歷必然有助于形成牢固記憶。
三、趣味記憶
趣味記憶,指利用諧音、順口溜、歌訣等幫助學生記憶,因為生動形象的、內(nèi)容有趣的材料,在頭腦中留下的記憶保持量,遠遠超過內(nèi)容枯燥乏味的材料。在課堂上舉出一些在多年教學中積累生動的例子、有趣的比喻、精彩的故事,不僅增加課堂效果,而且易于增強記憶。例如:在講到提出細胞學說的兩位科學家施來登和施旺,學生很難搞清哪個是植物學家,哪個是動物學家。于是,我讓學生回憶過年時貼的對聯(lián):“五谷(植物)豐登(施來登),六畜(動物)興旺(施旺)”。
又如在復習階段,教師可采用游戲的方式完成復習。用傳統(tǒng)的做講習題的方式復習,對于生物這門課來說,由于學生缺乏主動性,效果未必理想,因此可以采用游戲接龍的方式來進行。先把本章的習題以及答案交給學生,給他們較短的時間記憶,在有獎懲制度(小組捆綁式)的情況下進行搶答或者接龍完成題目的講解。題目和學生可能重復出現(xiàn),所以學生在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而又具有很高的積極性。以致于好幾節(jié)復習課下來,當我說下課時學生不禁鼓起掌,這掌聲中不僅表達了他們對于復習效果的滿意,更表達了他們對這種復習法的贊同。而這給我的啟示是:要讓學生享受學習,教師應當營造最佳的課堂氛圍。
四、生活記憶
生物知識與平時的生產(chǎn)、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習中,要注意聯(lián)系這些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于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物知識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
例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于是我從一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說起,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留意過當冬天來的時候,地面的落葉正面朝上的多還是反面朝上的多?還是一樣多?在激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后,告訴他們答案反面朝上的較多。并由此引入即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樹葉分為正反兩個表皮面,正面的細胞排列很密,里面有許多葉綠體,稱為柵欄組織,相對來說正面就比較重了;而反面呢,由于細胞內(nèi)的葉綠體很少,排列的很疏松,稱為海綿組織,所以反面相對來說很輕。當樹葉落下來時,由于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樹葉著地時總是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了。盡管比較理論化,但由于學生事前對該問題形成“興趣關注”,所以記憶深刻,教學效果較好。
又如:夏天如果買回來的西瓜不甜,為什么在上面加少許鹽也可以讓它變甜?利用滲透壓原理解釋,細胞外濃度大于細胞內(nèi)濃度,細胞失水,水分變少,故變甜。
在一系列的實例中告訴同學:生物學知識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生活常識也可幫助我們理解記憶生物學知識。學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享受學習。
其實,在生物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記憶方法,比如對比記憶法、歸納記憶法、形象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簡化記憶法、綱要記憶法、網(wǎng)絡記憶法、在具體運用時需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學生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的效率。
當然,除了掌握一些記憶方法,教會學生有步驟的鞏固復習,可以促進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jīng)做過遺忘和時間的關系實驗,得出“立即復習,效果為兩次記憶相乘”。決不能因為課上聽懂了記住了,就忽視了復習記憶。正所謂學一點,背一點,天天學,天天背,做到“堂堂清”。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