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2021-09-01 16:43:23高考網整理
1、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今天晚上8點,我觀看了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今年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看完后我百感交集。因為在春節(jié)期間,來勢洶洶的肺炎疫情牽動億萬人民的心,我沒有置身事外,而是安靜地在家待著,默默地為抗疫一線的醫(yī)護人員們加油!
可是病毒如同怪獸一般,迅速地攻擊了全國各地,工人延長假期、學生在家上課、街上也很少見有人走動了,沒人不受疫情的影響。而我作為一名學生,新聞上每天的報道使我明白了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疫情,我的內心不禁焦慮起來,害怕不能重返校園,也擔心會不會生病,導致無法安心的去學習。
或許只有切身經歷過了,才能領悟災難的殘酷,好在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為我們串起了這段共克時艱的歲月里最寶貴、最難忘的記憶。
節(jié)目中我進一步了解醫(yī)護工作者逆行的艱辛,感受到了他們作為白衣天使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疫情大考期間,那些義無反顧沖在前線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堅守一線,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yè)行動,為人民安全保駕護航。在我們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他們?yōu)槲覀儞踝∫磺形kU,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與病毒作斗爭,一刻也舍不得停下,這般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了整個中華大地。如今我們盼來了戰(zhàn)“疫”的階段性勝利,也總算盼來了逆行者們的凱旋。
他們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們本可以在家躲避著這場疫情,但是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有-份力就出一份力,出現(xiàn)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創(chuàng)造著不平凡的成就,向我們展現(xiàn)了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責任和擔當。
節(jié)目還跟我們分享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有關知識,讓我對此次疫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疫情期間沒事不要外出,外出要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衛(wèi)生;盡量減少手接觸口,鼻,眼機會,防止感染;注意室內通風和消毒;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自身抵抗力。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學有余力,請大家把疫情當作一個課堂,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可以用行動來為自己、社會和世界承擔更多的責任。
2、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2020年是我們學生生涯以來,最為特殊的一個年份,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我們的生活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不僅出行需要隨時佩戴口罩在個人衛(wèi)生上更是明顯的得到提升,時間飛速,轉眼已到九月。如今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新一年的《開學第一課》也是正式播出,而今年的主題:“少年強。中國強。"
更是讓我們感受到抗疫過程中,都經歷了什么!因為疫情,我們度過一個格外漫長的寒假,不僅要在家中上網課學習,出門也要戴上口罩,使我們的生活出現(xiàn)了很大的改變。但隨著祖國不斷地抗擊疫情,與鐘南山爺爺?shù)挠⒚髦笇拢瑧?zhàn)勝了這令人民都為之恐懼的危險疫情。如今雖然疫情還未徹底地遏制,但我們也慢慢恢復之前的平靜生活,同學們也返回校園之中,開啟了新一學期的學習生活。而隨著暑假生活的結束,如今距離戰(zhàn)勝疫情已經過去數(shù)月之久,我們的生活也漸漸地恢復平靜,F(xiàn)在雖然說出門還需要佩戴口罩,但與國外還在繼續(xù)蔓延的疫情相比,我們可以說是最快取得勝利的一個國家。
隨著八月結束,九月已經來臨,而每當我們返回校園的時刻,央視都會播出《開學第一課》這一節(jié)目,讓我們感受抗疫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這其中涌現(xiàn)出的各位抗疫英雄,也是我們祖國可以順利度過疫情危機的堅定基礎。祖國已經71歲了,對我們人類來說,71歲已是可以算作高齡。但對于一個偉大的國家來說,71年僅僅只是開始,是偉大勝利開端下的一個起點。
所以身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小學生為了今后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一定要像《開學第一課》“普及抗疫知識,弘揚抗疫精神”主題中的各位先輩一樣,努力學習,為祖國發(fā)展而不斷地奮斗。
明年是偉大共產黨100周年紀念日,在祖國母親這慈祥鼓勵的目光下,讓我們一起學習偉大先輩們的英勇事跡,踏著這通向光明的英勇足跡,不斷地前進,為祖國未來而回歸校園!
3、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今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合作打造的全國中小學生《開學第一課》在開學的日子準時播出。這檔節(jié)目每年都會選定一個明確的主題,不出意外,今年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
說起疫情,只要擁有自主意識的人都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帶給全國人民甚至是全球人類的影響有多嚴重。截止2020年8月27日,中國累計確診病例90292例,死亡人數(shù)累計4722例,病死率達到5.22%,而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累計確診病例更是達到了5823923例,共計死亡人數(shù)179743例。也許這只是一串冰冷的數(shù)字,但從疫情爆發(fā)后,為了有效控制病毒的傳播,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停工停產就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有多迅猛、對生命的威脅有多大。不幸中的萬幸是,中國雖然是最早暴發(fā)疫情的國家,但我們的中央政府依然臨危不亂,迅速又堅決地下達”命令式”的防控疫情措施。接著各省市和地區(qū)積極響應,層層下達,嚴防死守,控制人員的流動。各地抗疫英雄紛紛挺身而出,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全國人民身不在一起但心卻緊緊聯(lián)系著,眾志成城,在不同的空間里齊心協(xié)力擰成一股繩。最終我國在短時間內壓制了病毒的大規(guī)模傳播。因為疫情,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都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會關注病例的確診情況?吹酱_診病例上升時,心情如同遭遇暴風般不安;看到確診病例下降時,又如同藍天白云般晴朗。我相信那段時間,很多人的心里都是這種感受。可誰能想到,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超長假期竟然這么不讓人待見?不過說實話,因為這次疫情,我第一次真正地感覺到我們的祖國有多強大,我們的英雄有多偉大,我們的人民有多團結。
目前,疫情雖說已經基本被控制住,但國外疫情依然嚴峻,我國部分地區(qū)也有境外輸入和本地病例,我們仍然需打起十二分精神,牢記防疫知識并積極落到實處。
4、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為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數(shù)以萬計的醫(yī)務工作者迅速集結,奔赴武漢。他們不顧自身安危投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不分晝夜,他們身著厚重的防護服,近距離接觸著患者,與病魔殊死搏斗。在除夕這闔家團圓的日子里,他們卻身在異鄉(xiāng),連隔著手機屏幕與家人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
醫(yī)務工作者們,他們不僅僅是白衣天使,更是大英雄。在此,我要向所有奮斗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致敬!
兩位神采奕奕的老人也在防控一線奉獻著,戰(zhàn)斗著...他們是鐘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他們不計辛勞,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只為早日攻克難關,研發(fā)疫苗,阻擊這場史無前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向院士們、向默默奮戰(zhàn)的科研工作者致敬!隨著疫情的擴散,武漢醫(yī)院很快沒有了床位。于是,設計師、建筑工人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他們不計報酬,爭分奪秒,僅用十天時間火神山醫(yī)院就拔地而起,在2月3日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醫(yī)院。開始收治病人。
向所有參與的建設者們致敬!
我很慶幸,慶幸我是中國人:我很驕傲,驕傲我是中國人。這場疫情,讓我看到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必勝的信心!
因為有您,因為您是中國脊梁!
5、以“少年強,中國強”主題《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在孩子心目中,他的父母是英雄,在我心中又何嘗不是呢?當疫情來臨之際,那些白衣天使奔赴前線,毫不猶豫地沖向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經過十幾個小時廢寢忘食的緊張救治,當終于走出隔離區(qū),脫下“戰(zhàn)斗服”時,他們的臉上早已被防護服壓出道道印痕,他們的手部因長期捂在橡膠手套里汗水無法排除而長滿了紅斑。
在這場戰(zhàn)斗的最前線,有一個84歲的老人。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中,他是"抗非”成功的最大功臣。面對氣勢洶洶的“新冠肺炎84歲的他又一次披裝上陣。他就是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他給全國人民建議:不要去武漢,一定要戴好口罩,他有信心不會讓悲劇重演!而他不顧自己生死,早在18日傍晚就已經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他為了挽救瀕臨死亡邊緣的病人,為了保證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廢寢忘食,任勞任怨。這個了不起的老人,他就是當代的英雄,永遠會被人民敬仰和稱贊!
不僅那些奔赴一線的白衣天使為這場疫情保衛(wèi)戰(zhàn)付出了很多,那些平民百姓,也功不可沒他們盡自己所能,以不同的方式,捐款款物為這場戰(zhàn)斗輸送彈藥,做堅強的后盾。一男子匆忙走進派出所,丟下了500個口罩,只留下一句,“你們辛苦了!”就匆匆離去了。追不上男子兩位民警默默對著他的背影敬了個軍禮。一個環(huán)衛(wèi)老人將現(xiàn)金和紙條交給民警,轉身就走。民警打開錢包,里面是12000元現(xiàn)金,紙條上寫著,"急轉武漢防控中心,為白衣天使加油,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民警拿錢追到門口,老人已不見蹤影……
他們都是英雄!英雄是不分職業(yè),不分高低貴賤的。英雄是有擔當?shù),是一個個為了國家和人民的美好未來而愿意奉獻的人!有了這么多英雄們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奉獻,我們還怕打不贏這場戰(zhàn)爭嗎?堅信英雄的人民也一定會盡早盡快地戰(zhàn)勝瘟疫。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點擊查看:新高一指南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