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中頻道 > 高二歷史復習方法 > 高二歷史復習方法:知識點總結復習

高二歷史復習方法:知識點總結復習

2019-04-28 23:15:28網(wǎng)絡資源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訌娬{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jù)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形勢的發(fā)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tǒng)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tǒng)的穩(wěn)定和鞏固,宋代統(tǒng)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jù)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xiàn)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標簽:高二歷史 復習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