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學生軍事特訓營再開營 從“沒想到”變成“不后悔”
2019-05-07 15:02:59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沒想到仿真槍這么重,沒想到12人住的宿舍如此簡陋,沒想到緊急集合需要那么快。”一提起參加這次軍事特訓營,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大一新生申珊連著用了三個“沒想到”。作為特訓營的一員,她和其余來自首都23所高校的300名隊員一起,在這里得到了鍛煉,收獲了知識與成長。
9月26日凌晨4時40分,一聲急促的哨音劃破夜空。來自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300名大一、大二學生迅速穿上軍裝,打起背包,披掛上挎包、水壺、工兵鍬、防毒衣、防毒面具、95式仿真槍等“裝備”,從營地奔向指定集合地點。他們接到了一項特訓任務:全副武裝野外徒步23公里行軍。
這23公里并不僅是簡單的負重徒步行軍,期間還穿插了躲避敵機空襲、小股敵人襲擾、防敵化學襲擊奔襲等軍事科目演練。“臥倒!”隨著指揮員一聲號令,部隊遭遇空襲,隊員迅速撲向路邊,利用樹木、草叢分散隱蔽,并機警地觀察周圍。剛躲過空襲,伴隨著幾聲沉悶的爆炸聲,四周立即騰起橙黃色煙霧,隊員們迅速將槍和頭盔放到地上,用20秒時間戴上防毒面具,并用15秒迅速有序通過“毒氣”地帶。雖說隊員們攜帶的武器只是模型,但它們比真家伙還重,每個隊員的攜行重量都超過15公斤。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專業(yè)大二學生潘洋擔任此次行軍的安全員,負責用手電為隊伍照明。他說,之前就聽說要緊急集合,大家怕時間太緊來不及,都是穿著衣服睡覺,連被子都沒蓋,提前打好背包,只等集合哨聲響起。這次集訓的內容他在之前軍訓中學過,但總覺得“不解渴”,就又主動報名參加了特訓營。在這里,很多像搭帳篷這樣的任務只靠一個人根本完不成。從第一天起,來自不同高校的隊員就要相互團結,相互配合,這種感覺非常棒。
經過5個小時的徒步行軍,隊伍終于到達宿營地,剛想喘口氣,又接到“架設帳篷”的命令。泥濘的道路讓大家疲憊不堪,天上又下起了絲絲小雨,隱隱有了冷意,面對從未接觸過的野營帳篷,大家都有些手忙腳亂。“男生在四角站好,拉緊支撐繩索別松手……”在教官的指導下,隊員們邊學邊干,很快架起一頂頂像模像樣的宿營帳篷。
時近中午,吃飯又成為新難題。指揮員一聲令下,幾個班的隊員排好隊。有的負責去野外尋找柴火,有的開始挖坑埋灶,午餐是西紅柿雞蛋煮掛面。因為是第一次,大部分學生都不熟練。要么是鍋里燒水時掉進了一層土,要么是火太大導致灰燼飄進水里,都不得不重頭再來。除了面條,特訓營的廚師還在現(xiàn)場用現(xiàn)代化的軍事設備為學生制作了炒菜和米飯。
延慶康莊611大學生軍訓基地副主任、此次特訓營的營長王玉柱說,軍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住宿、場地和人員保障。這次特訓不但鍛煉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偮烦23公里的行軍,大家表現(xiàn)都很優(yōu)異,充分展現(xiàn)了首都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此次首都大學生軍事特訓營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而舉行的。特訓營打破傳統(tǒng)的軍營或基地訓練方式,設置戰(zhàn)備等級轉換、緊急集合、徒步行軍、戰(zhàn)術情況處置、宿營、尋找水源和食材進行野炊、步兵班戰(zhàn)術訓練、掩體構筑、實彈射擊等訓練科目,模擬真實戰(zhàn)場環(huán)境,讓學生從實戰(zhàn)出發(fā),全面培養(yǎng)野外生存、實踐應用等綜合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國防意識。對學生的選拔方式,各高校也不盡相同,有的是跑7.5公里后按成績選拔,有的是自愿報名后抽簽,還有的根據之前軍訓表現(xiàn)篩選體能較好的參加。
3天的特訓接近尾聲,申珊說:“雖然很累,可參加特訓營,我一點兒也不后悔。一次次緊急疏散、突發(fā)情況下的撲倒在地、23公里的挑戰(zhàn)與堅持,都鍛煉了我的意志品質。我學會了如何戴防毒面具,怎么挖灶,怎么搭帳篷。如果這種特訓還有下次,我還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