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的開放與關閉是高校管理的必答題
2018-10-24 15:53:02中國青年報文章作者:許丹榕
作為社會文明的高地,開放是高校應有的胸襟,這就決定了高校不能對公眾封閉,而應適度開放。但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責還是教書育人,這決定了高校的開放,必須以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為原則,否則便是舍本逐末。
一直以來,廈門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置)思明校區(qū)因為擁有優(yōu)美的景色,是許多游客心中的“熱門景點”。然而,從10月22日開始,進入廈門大學思明校區(qū)不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此后,外人要進入校區(qū)需要提前預約,校區(qū)只在工作日中午12:30至14:00接待參觀人員,每天最多接待1000人。校方表示,廈大上下正在凝心聚力進行“雙一流”建設,無論是人才培養(yǎng)還是科學研究,都需要一個更加安全、寧靜、文明、有序的校園環(huán)境,因此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大學校門的開放與關閉,總是牽動社會的神經(jīng)。南京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置)鼓樓校區(qū)在教學區(qū)多個出入口安裝“門禁”,武漢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置)從10月起謝絕校外無關車輛入校,北大、清華采取游客限流政策,都曾引發(fā)熱議。公立大學作為國家財政供養(yǎng)的公共場所,除了承擔教學、科研等職責之外,也負有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責,理應發(fā)揮教育輻射功能,向社會合理開放校內(nèi)公共教育資源。校園開放與否,以及開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高校自己的事。
在歐美地區(qū),許多知名高校都沒有圍墻和校門,允許公眾自由進出,因此,一些民眾對中國的高校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也有不少高校確實做到了“打開校園”。然而,由于中國人口眾多,蜂擁而至的游客的確讓一些“網(wǎng)紅校園”不堪重負。一些游客缺乏基本的素養(yǎng),動輒破壞校園環(huán)境、教學設施,使教學、科研受到了嚴重影響,大大增加了校園管理成本,因此,在一些學校,師生要求學校加強管理的呼聲也相當強烈。所以,一所高校到底要不要開放,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而應該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廈大思明校區(qū)依山傍海、風景秀麗,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雖然學校從2012年起,就開始實行“分時段有限度開放”,但仍然不足以阻擋洶涌的客流。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廈大思明校區(qū)入校參觀人員高達700萬人次;就在今年暑假期間,7月29日至8月26日,29天里就有66萬多人次入校。日均2萬的人流,會對學校的教學、科研、師生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事實上,就算是以開放著稱的海外名校,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開放。劍橋大學的幾十個學院散落在劍橋城中,與城市融為一體,游客可在城中自由參觀。但是,各個學院內(nèi)部卻不是完全開放的。國王學院、三一學院作為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兩個學院,都采取了收費、限時開放的方式,國王學院向每位游客收取7.5英鎊門票,三一學院則會收取2英鎊。這種做法,并非因為劍橋缺錢,而是為了防止學校淪為“免費景點”,而被游客占領。
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責。作為社會文明的高地,開放是高校應有的胸襟,這就決定了高校不能對公眾封閉,而應適度開放。但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責還是教書育人,這決定了高校的開放必須以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為原則,否則便是舍本逐末。
如何在游客無限的熱情與校園有限的承載能力之間尋求平衡,反映的是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也是高校文化與氣質(zhì)的體現(xiàn)。進入智能化社會,高校管理應該更加精細、更具彈性。與此同時,在制定各類限流政策之前,高校也應多聽聽公眾的建議和意見,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當然,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也要遵守規(guī)則,自覺維護好校園環(huán)境和設施,維護好教學、科研秩序。否則,高校越開放,麻煩就越多,開放的大門也只好慢慢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