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玩石頭“玩”進大學的男孩
2014-01-03 16:58:18北京晚報
中國地質大學的楊溢,在去年新生開學的第一天,就在校園里轉悠,從花壇里抱回了一堆他之前沒見過的石頭。前一陣子這個低調的男生在網上火了一把,他通過學妹上傳照片中背景的石頭,分析其成分,判斷出學妹所在的省市位置。雖然,事后證明這只是楊溢耍小聰明,跟大家開的一個玩笑,可是“人工GPS”和“學霸”的稱呼從此卻不脛而走。
從小迷上石頭 做實驗賊大膽
楊溢現(xiàn)在就讀于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對他來說,進入中國地質大學,既是如魚得水、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楊溢從小就是石頭迷,在家里人買給他的一堆圖畫書中,他唯獨對那些顏色鮮艷、形狀奇特、名字好玩的石頭著迷。“經常會在沙堆、礫石里撿到一些石頭,與書上的圖片一對照上,就覺得書上的世界離我并不遙遠,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楊溢還記得撿到第一塊讓自己心愛的石頭時,只有七歲。“是一顆蛋白石,很可惜沒有保留下來。后來,看到一個西班牙人說,收藏者要隨時準備放棄自己的藏品,我就覺得釋然了。”
為了研究不同石頭的組成及化學性質,楊溢在家里沒少折騰。曾經做過的“破壞性實驗”,現(xiàn)在倒也成了可以津津樂道的話題。
小學六年級時,楊溢為了驗證火焰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會熄滅,就對家里的舊家具下了手。在家具里點火之后,楊溢迅速關上柜門以隔絕空氣。然而他沒想到,火不但沒熄滅,反而越燒越大,眼看著火焰躥過了房頂,把楊溢嚇壞了。“幸虧院子周圍有個建筑工地,拿沙土把火砸滅了,F(xiàn)在想想真后怕,因為當時家具旁邊就是電話線。”從此,楊溢再也不敢這么膽大妄為了,但是對于實驗的興趣卻絲毫沒有減退。
上初一時,楊溢在書上看到,黃鐵礦在密閉的條件下加熱會產生硫單質,便想自己親自試一試。
一天晚上,趁著家里人不在,楊溢把平時收集到的黃鐵礦裝在一個鐵罐里,鐵罐在用鐵絲搭建的鐵架子上固定后,下面放置改造過的多芯蠟燭進行加熱。鐵罐上方吊著的厚壁玻璃容器中裝著水,這樣生成的硫單質遇到冷水,可以凝結在瓶底上。
“現(xiàn)在回頭看,覺得自己真是膽大,簡直是瞎搞。首先,黃鐵礦裝在鐵罐里,不應該裝滿,只裝三分之一就好;另外我當時黃鐵礦的顆粒磨得不夠小,有指甲蓋那么大,這樣很容易發(fā)生炸裂迸濺。沒出事兒,我真是幸運。”
但是,藍色火焰燃燒起來的那一瞬間,還是給楊溢帶來了無限的驚奇和快樂。“火焰特別亮,把玻璃瓶的水映得瓦藍瓦藍的,跟開了盞燈似的。”
這些超前于同齡人的知識,來自于楊溢東拼西湊來的各種學習資料。從初二時,楊溢就開始訂閱《中國國家地理》,初三時開始看專業(yè)學術刊物《礦物巖石》。“一開始啃這些大論文,肯定看不懂,但是看著看著,就能慢慢梳理出其中的知識點以及格式的共性,為自己寫文章提供很多幫助。”
專利拿了一堆 靈感源于生活
楊溢說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是要做科學家,這一點從來沒有動搖過。最近,卻在科學家的基礎上,有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我手上還有幾個專利,創(chuàng)業(yè)的方向是想將學術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楊溢的發(fā)明靈感都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上高中的時候,教室里沒有空調,而到了校慶等重要節(jié)日時,學生們還不得不穿著長袖校服。飽受炎熱之苦的楊溢就動起了腦筋:為什么不把空調直接穿在身上呢?經過思考之后,楊溢發(fā)明了“踏步動力水冷衣”,在鞋底放置一個水囊,水囊由單向閥連接至衣服內測的細管網,保證冷水的循環(huán)和熱量的揮發(fā)。水囊分為上下兩個夾層,其制冷原理是下夾層中的四水硝酸鈣與十水硫酸鈉發(fā)生反應產生低溫,使溫度降到零攝氏度以下。
有一次在客流高峰時,楊溢騎著自行車,車輪被相鄰路人未支起的支架卷了進去,不幸摔傷。受傷之后,楊溢開始琢磨起自己受傷的原因。“現(xiàn)在的自行車支撐大多都是可繞軸轉動的桿或框架,長度固定并且大于車輪半徑時才能實現(xiàn)停車時對車的固定,不僅不節(jié)省空間,而且在交通擁擠時容易被其他自行車輪剮到,很不安全。”想明白問題出在哪里之后,楊溢想,何不設計出一款能夠隨時垂直收起并且桿架長度能夠變換的支撐呢?
說干就干,楊溢將自己設計的垂直支撐定義為桿式支撐法:只需要擋板、滑槽、細桿、粗桿及滾軸幾個部分。整個支撐安裝于自行車中間部分的車架,支撐桿可以像收音機天線一樣自由伸縮,行車時支撐桿可以縮短收起來,避免了與相鄰車輛的剮蹭。
在高樓層上輔導班時受到啟發(fā),他又萌生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高樓熱能利用系統(tǒng)”……從小到大,楊溢手上申請到的專利不下十幾個。對于自己手上的這么多專利,楊溢顯得很謙虛,“申請到的專利并不一定就代表高水平,未來希望自己的專利不再是紙上談兵。”想了一下,楊溢又開玩笑說道,“我可以一個人研發(fā),一個人生產,還節(jié)約了人員成本,肯定行。”
看石頭斷地點 逼真還原地圖
楊溢由默默低調的“學霸”走入網友的視野,是因為他曬出學妹的旅游照片,并據(jù)此推斷出學妹所在的省份:“一塊鉀鎂煌斑巖巖株,可見棕黃色、灰綠色標志層條帶被兩條正斷層錯斷,兩斷層面斜交……學妹啊這在遼寧省吧?”楊溢的答案也得到了照片中學妹的贊嘆:“太準啦。”
然而,在這件事情被網友炒得沸沸揚揚熱鬧不止時,楊溢告訴記者,自己其實是開了個玩笑。“我知道學妹是東北人,假期也沒出過遠門,所以才推測是在遼寧,根本不是通過石頭推理的。再說了,照片上的石頭根本不是煌斑巖,而是金伯利巖。”
可能讓人難以想到的是,楊溢開這個玩笑的初衷之一是為了檢討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有的朋友覺得我說話太直接了,所以我這次是想做個實驗。我故意說錯,想看看身邊會有多少朋友直接指出我的錯誤。如果大家都是直言不諱地跟我說,‘楊溢你說錯了,這根本不是煌斑巖’,那我覺得我以后依然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跟朋友們交流。如果大家都不直接指出我的錯誤,那我確實也得反省自己的溝通交流方式,以后不能那么直接。”
可是讓楊溢沒有料到的是,朋友們沒有直接指出他的錯誤,并不是顧及他的面子和自尊心,而是大家都沒有看出這是個錯誤。“我覺得挺意外的,因為我們在實習的時候,每個人都見到過煌斑巖,沒想到大家都不記得了。”
對于這個生活中出現(xiàn)的小插曲,楊溢覺得時間久了,大家自然就忘了。“憑借照片中石頭的質地成分,判斷出地點,也并不是件多么難的事情,只要多看看書,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到。雖然有時不可能明確地具體到地點,但是起碼可以劃出大致范圍。”
玩笑歸玩笑,楊溢對待自己的本專業(yè),卻是從來不馬虎的。2007年,楊溢作為少年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應邀到中國地質博物館進行參觀。在參觀現(xiàn)場,楊溢告訴工作人員,博物館中陳列的“電氣石”和“綠柱石”兩個標本的名字顛倒了。
楊溢還有一手“絕活兒”,就是能夠逼真地還原中國地圖板塊,蜿蜒的海岸線、地質帶都可以標得一清二楚。暑假在北戴河實習時,楊溢在實習基地黑板上隨手畫下的一張地圖,竟被保留了下來。“據(jù)說,成了后面過去實習的其他學校學生的教材。”
有人問過楊溢,每天跟枯燥的石頭打交道,會不會覺得無趣。楊溢回答道,所有的石頭表面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石頭的成因、成分都各有不同的魅力。跟石頭打交道,其實也能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就像我個人很喜歡水晶,但是就算是再純凈的水晶,它的表面也是有瑕疵的,這跟做人也一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