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政治知識點 >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多元目標及其實現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多元目標及其實現研究

來源:網絡 2009-09-09 15:57:39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走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困境?如何實現思想政治課程“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綜觀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結合“思想政治課程多元目標及其實現研究”課題的研究和實踐,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倡導問題學習,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思想政治課程多元目標,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學習提出的理論依據

  1、從學習的心理學角度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既是主動性與客體性的統(tǒng)一,又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tǒng)一,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統(tǒng)一。問題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是建立在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上。主動性是問題學習所必需的,它對應于學習的被動性,兩者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和“要我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于外在的誘因和強制,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對他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享受。教學的目標通過在一定的情景而呈現的問題來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識學習轉變?yōu)閱栴}的探索和解決,從在探索的過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識,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如果問題由學生提出,則是一種直接的、是內心產生的興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二是責任。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伴隨學習責任的產生,學習的責任才能真正從教師的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學習才能成為一種真正自主的互動行為,收到積極的成效。

  2、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理論

  問題學習是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開始。創(chuàng)造性主要不是智力問題,而是精神狀態(tài)。問題意識是人的本能,故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本能。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的是知識的教學,輕視甚至排斥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造成學生很少提問題,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學生也不再有對事物深層次的問題意識了。問題意識是一個人的靈魂,知識不夠可以彌補,可以與他人合作解決,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人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

  3、現代教育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獲得的。其教學設計原理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問題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所謂“問題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中,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識,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問題學習及其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意義

  所謂問題學習,就是學生能帶著問題學習,并不斷尋找信息,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學習。是一種以思考為內涵、以問題為目標、以知識為材料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認知操作過程。問題性是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學地指出了學習和思考兩者之間的辨證關系?梢,是否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fā)現問題,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應該是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1、問題學習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為維護學生主體地位提供有力保證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多教少問,學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現為“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形式。即使有少部分問題,也僅僅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而不是啟發(fā)式地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的情境;或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而不給學生提供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機會,這就把學生放到從屬、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中就體現在關注人,即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問題學習,讓學生圍繞問題情景和課本教學內容自由思考,自主提問,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思維,學生自主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問題學習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整合多元目標提供有益的嘗試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問題的擁有者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主要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唯教參是從,追尋“標準答案”,無視學生的自主思維,學生被教師“牽了一回牛鼻子”。新課標提出“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就是要改變過去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怎樣這實現三維目標呢?問題學習是整合三維目標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景,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欣賞和寬容學生的真實問題,并讓學生主動面臨問題,獨立地和合作地進行探索、發(fā)現和體驗,在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地解決問題并不斷地萌發(fā)出新的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批判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得到內化和升華。

  三、問題學習的探索與嘗試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問題學習正是實現這一變革的有效手段,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這是問題學習的核心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自主獲取新知識的態(tài)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問題學習要求學習具有“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過程是以自主探索為主、學習者之間是協(xié)商和合作、學習是以問題或主題為中心”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該成為問題學習的核心。

  問題學習的重要任務要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的產生需要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因此,在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愛護學生,以“平等中的首席”出現,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緊張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標新立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勇氣。而學生一旦有了問題意識,就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興趣,同時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因而有一種想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采用“問題指南卡”的形式幫助學生提出圍繞課題的問題,同時使學生的原始問題能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并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同學幫助解決或老師予以幫助。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是問題學習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者特征,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體驗中產生問題意識、發(fā)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情景時應該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探索性。問題的提出是以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為基礎,并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學積極思維;二是啟示性。啟發(fā)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是現實性。課堂教學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應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際而提出,使學生感到學習知識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擴展性。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可以由一個“母問題”帶出若干個“子問題”,使問題有層次成體系。

  一是借助社會現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社會現實問題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社會現實材料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又可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如在講“公民在家庭關系中的義務”時,筆者以“慈母身上腎,孝子一片心”,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田世國的事跡和“奶奶下崗”漫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們議論開了,有的學生提出:“田世國的行動在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哪一義務?”有的學生提出:“漫畫中的人物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哪一規(guī)定?”有的學生提出:“子女應怎樣履行對父母的贍養(yǎng)扶助義務?請你寫出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有的學生提議以“孝敬父母,從我做起”為主題,寫一份倡議書。通過借助社會現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了學生思維的導火線,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是聯系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育在本質上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溝通學生與外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認識世界,懂得生活,進而學會生存。學生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思想困惑等都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這些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手段。如在講“青少年學習法律常識具有重要意義”時,先讓學生找找身邊遵紀守法的榜樣,經民主推選產生三位模范代表,并舉出他們遵紀守法的具體事例,然后教師進一步采訪三位學生,在采訪中深化并拓展問題,乘勢設問:“他們?yōu)槭裁磿@樣做?你會這樣做嗎?你有沒有特別敬佩的遵紀守法的模范?他們最讓你敬佩的是什么?對你有什么啟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遵紀守法?”,如在學習“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供以下兩則材料供學生思考和討論,并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三是依托教材文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巴甫洛夫認為“懷疑是發(fā)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教師要多留心教材對同一問題表述上的異同,在教學中要在無疑中設有疑。如我國政治制度中講到:“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權力機關,對國家機關有監(jiān)督權”;同時也指出“人民政協(xié)具有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職能,這里“人大監(jiān)督”與“政協(xié)監(jiān)督”性質是否一樣?教師要有意識地制造“矛盾”,引導學生分析,把學生的思維推置到是非的“十字路口”。

 。ㄈ┡囵B(yǎng)合作意識,這是問題學習的前提

  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問題學習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協(xié)作學習完成的。“問題站”是我們是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出來的,以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形式,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一般小組由3—5人組成,在課堂或課外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時政熱點提出有共性的問題,并嘗試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決或開始新的學習。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四)開啟探究閘門,這是題學習的關鍵

  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是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的。具體學科任務的解決是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進行的,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比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如何組織學生提出發(fā)現型問題、創(chuàng)造型問題是教師首要的工作,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開啟學生探究的閘門,促進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遷移。

  一要鼓勵學生“敢問”。為膽小學生營造寬松的氛圍,鼓勵大膽提問,建立自信;兼顧能力,分組討論,同學輪流代表組內發(fā)言;師生共同探討,互幫互問,鼓勵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從不敢問到必須問,最終達到了敢問的結果。二要鼓勵學生“勤問”。在“敢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勤問”的習慣,使學生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問個水落石出。如在《生命寶貴》這一課時,學生就珍惜生命提出了:“生命是寶貴的,有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刑罰處罰為什么有死刑?殺人犯已殺死人,死一個,已經很可惜,死刑再槍斃一個,不是更可惜嗎?”三要鼓勵學生“互問”。為了培養(yǎng)互相學習的精神,老師將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要求學生有問題先在組內解決,使學生間互相學習,培養(yǎng)了“互問”習慣。四要鼓勵學生“善問”。好問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學生多問,并非不假思索地亂問,而是要鼓勵學生在多思的基礎上勤問,思考后再問,有準備地問,有目的地問,問到點子上,在問中長進,在問中釋疑、解惑,這就是“善問”。五要鼓勵學生爭論和發(fā)問。“問題學習”需要安全的充滿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允許答案的多樣化,在研討和探究中,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在合作學習中,最可貴的是對任何答案的質疑,最不值得提倡的是缺乏理解和爭辯的統(tǒng)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爭論和發(fā)問。經常問:“有問題嗎?請你提問。”而不去問:“誰和他的答案一樣?同意嗎?”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敢于懷疑、相信自己、不迷信權威的態(tài)度。

  (五)重視問題評價,這是問題學習的保障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正確地解答問題,教師應進一步鼓勵學生用其他的知識和方法來解答問題,以形成對該知識、該問題的深刻印象;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有意識引導學生回到課本的有關知識點,并圍繞課題學習內容組織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認真、細致、系統(tǒng)地反思。

  為了保證問題解決的順利進行,還要對學生問題解決的完成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同學間的相互協(xié)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等因素進行評價。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應該轉移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

  應該說,強化問題意識,進行問題學習是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如何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異精神,并將其引向真正的科學創(chuàng)新行動,應當成為當前變革教育教學模式一個切入點,而它的進一步完善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revolutshibainupartnership.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