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老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牯藏節(jié)
來源:人文地理網(wǎng) 2009-09-06 21:17:26
牯藏節(jié)是苗族古老傳統(tǒng)的信仰類型節(jié)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nèi)容,亦有祝愿豐收的含義。歷史上的這種活動一般每十三年舉行一次,盛行于貴州的黔東南。但由于它的儀式莊重、禮節(jié)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已消失,惟黔東南的榕江、從江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藏活動。
榕江縣計劃鄉(xiāng)污略苗寨的牯臟節(jié),要選出一人任牯藏頭,每隔十三年過一次。在這當(dāng)中的第七年正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匯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哦”地應(yīng)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梁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zé)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后,將白牛殺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后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榕江縣計劃鄉(xiāng)等地的牯臟節(jié)“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藏”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藏頭,組織掌管牯藏節(jié)的領(lǐng)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藏頭喂養(yǎng);“掃塘牛”由另一姓牯藏頭來看護。選得牛后,人們放炮慶賀,并殺牛會宴議定吃牯藏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臟牛。
“吃牯藏”那天清晨,頭牛塘扎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并以豬頭祭祀。開塘牯藏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后登臺念:《牯藏詞》,敘說牯藏來歷。接著宣布牯藏規(guī)約,最后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并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丶。早飯后,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藏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藏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于是牯藏在眾人歡呼聲中結(jié)束。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