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拼音化的“同音詞”問題
2009-09-04 14:43:02中教網
談談拼音化的“同音詞”問題
在近四五十年的中國文字改革的爭論中,“同音詞”問題是語言學界爭論最多的問題。
關于同音詞問題,“美洲中國文字改革促進會”的吳文超先生有過一段精妙的論述:
“……英語的"spring"一個視覺形式可以表示"春天、泉水、彈簧"這些不同意義(多義詞homonyms),相反"to,too,two"一個聽覺形式表示的3個意義可以寫成3種視覺形式(同音異形詞homophone)。這對漢語拼音作為文字應用有啟發(fā)作用……”
目前提出來的同音詞分化方法主要有兩種:1.采用異拼(聲母異拼或韻母異拼,例如li-lee);2.后加表形或表意的字母;
筆者認為,后加表形或表意的字母的方法不可取。拼音文字恰恰是不需要表形或表義成分的。加上代表字形或字義特征的字母來分化同音,卻又不參與發(fā)音,那還叫什么拼音文字?
而且,如果采用后加表形或表意的字母的方法分化同音詞,勢必要采用“異拼”標調。由于標調的普遍性,造成“異拼”的缺點——對現行方案的改動比較大——擴大化。
真正造成理解困難,而必須分化定型的同音詞,從整體上來說,總是不多的。而標調在整體上是非常普遍的、必須的。由于上面提到的“異拼”的缺點,所以,從社會成本上來說,“異拼”適合用來分化同音詞,而不是用來標調。打個比方,某單位開會,應到100人,實到97人。統(tǒng)計時,記下實到人員名單或者只記下未到人員名單,哪個方法更經濟?
而且“異拼”標調法在實際使用中,由于對聲調的把握不準,容易造成同一個拼音詞的拼寫形式差異很大,不利于在人腦中形成固定的“詞形”,不能建立條件反射,繼而影響到我們的閱讀速度。我們在閱讀英文時,不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拼”讀,而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掃”讀,原因就是它們的“相貌”已經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