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概覽:洛陽師范學院
2009-09-03 13:56:07高考網
洛陽師范學院是一所省屬普通高等師范本科院校,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北依洛河,碧水東流,楊柳堆煙,流傳著洛神宓妃的美麗傳說;南望關林和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近鄰宋理學家邵雍故居;地處河洛,文脈傳承,底蘊豐厚。
洛陽師范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師范學校,歷經洛陽師范專科學校、洛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諸階段,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是1988年原國家教委首批表彰的“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的十所模范師專之一。建校90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較為雄厚的辦學實力,形成了師范教育和非師范教育并存、特色鮮明、優(yōu)勢互補、協調發(fā)展的辦學格局。
目前,學校設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政法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音樂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教育科學系、生命科學系、管理科學系、經濟與貿易系、繼續(xù)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7個院系及4個公共教研部,有41個本科專業(yè)。另設有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水產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其中“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為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洛陽師范學院占地1100余畝,建筑面積近6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價值8000余萬元。建有兩個重點實驗室,有鋼琴200多架,計算機3000余臺。圖書館藏書160萬冊,中外文期刊2100多種,電子圖書20萬冊,為中國知識工程文獻檢索二級中心。啟動了“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試用項目”,包含了57種中文數據庫、77種外文數據庫和13000種外文電子期刊等文獻資源。擁有“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園網絡。
洛陽師范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40余人,副高級以上職稱34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0余人,有國家、省、市學術技術帶頭人近百人。曾有19位教師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其中一等獎3名,二等獎2名。學校還聘有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和外籍教師200余人,并擁有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形成了合理的教師梯隊。
學校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實施本科生學分制,狠抓教學質量建設,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通過省級教學成果鑒定33項,獲得2004年省級教學成果獎12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位居河南省普通高校前列。學校擁有省級精品課程9門,2004年——2006年本科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分別達到97.15%、95.84%和95.77%,考研率連年獲得佳績。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積極實施“科研強校”戰(zhàn)略,F有10個校級重點學科,設有“河洛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近年來,學校教師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規(guī)劃項目和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0余項,主編和參編教材、出版專著350余部,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近5000篇,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1000余篇,在國際權威期刊發(fā)表并被《SCI》、《EI》收錄的400余篇。榮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和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00余項。
新的世紀,新的征程,掀開了洛陽師范學院發(fā)展的新篇章,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對外交流和辦學渠道不斷擴展,加入了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新西蘭、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大學建立了友好關系和聯合辦學。目前,洛陽師范學院正朝著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具有鮮明教師教育特色和豐厚河洛文化底蘊的省內先進、部分學科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開放性、多學科、教學型師范大學的目標邁進。
相信洛陽師范學院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校風:厚德博學勵志篤行
“厚德”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博學”、“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禮記·學記》“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厚德博學而無往不利,勵志篤行乃世之風范。厚德方以勵志,勵志才能篤行,師生之道由此突顯,“傳道授業(yè)解惑”由此張揚也。歸結起來,“厚德博學、勵志篤行”即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長、成才,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踐履所學,向著既定的目標和事業(yè)奮進不已。
教風:德以修己教以育人
教育者的勝人之處在于以德化人,以至德求至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求德為根本;同時要能夠充分運用自己博大精深的學識、精心組織的教學設計和精湛優(yōu)雅的教學手段、方法施之于教學過程。以之教人,則無人不成才。
學風:勤學善思知信達賢
勤學善思是學習的理想境界,勤學以樂學為根基,以學習為樂,讓勤奮學習內化為自己靈魂深處的自覺追求,同時要善于思考,讓勤學與善思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達到“知信達賢”的人生理想境界,使所學真正能夠致用,成為民族發(fā)展進步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