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巷變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30 17:11:43
巷變
朱以撒,195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現(xiàn)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有百萬字的書法論文發(fā)表于《文藝研究》《中國書法》《書法研究》《美術(shù)史論》《中國畫研究》等學術(shù)刊物,并獲得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論文獎。出版有《朱以撒書唐詩小楷》《書法創(chuàng)作論》《中國歷代行草名作賞評》《書法審美現(xiàn)論》及散文集《古典幽夢》《俯仰之間》等。
我走在熟悉的小巷里,這里可以一直通向老家的大門。以前是土路,現(xiàn)在已鋪上石塊。每家石料不同,各管一段,一條路就分為許多層次。兩邊的房子不是新近建造的就是在舊有基礎(chǔ)上修葺一新,只是一路下來,不見人影。這個時辰,我說的是正午,居然家家關(guān)門閉戶,連吃飯也遮掩嚴實。小巷有些清寒了。
少年時光,大門總是敞開著,正午,有人端著大瓷碗,坐在門口的石條子上吃,飯的上面堆著菜,一邊吃一邊說話。如果是秋日,吃飯時還可以看到許多像紙錢一樣落下來的黃葉,人們不由得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不少老婦人一大早就啟開了頂門柱,拉開門閂,這一天就如同大門一般徐徐展開了。門雖設(shè)而常開,一天24小時,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起關(guān)閉的功能。她們承認門是一個虛設(shè),或者是一種裝飾,薄薄幾塊木板,或者干脆用幾根木棍釘成一排——我家的院門就如此,人在外邊看著,可以暗想樸素、本色。門是防不了賊的,有社會經(jīng)驗的人視為真理,在夜間睡眠襲來的時候,大門如疲倦的眼皮,輕輕合上,展示出相反于開的作用,暫停與外界的交流。更多的時候,門的任務是大開,讓屋子里的人寬松走出,讓外邊的人自如進入。
門口石條上坐著說話,或者倚門攀談的人,都是辛苦了一輩子的婦人,身體硬朗活力猶在,沒有太多的書本學識,喋喋不休的范圍就超不開整條街巷的寬窄度。一個外人進了這樣的街巷,就落入了她們的視線里。老婦人們停止了說話,用滴溜溜的老眼光盯著,也不吭聲,看陌生人在這條巷里轉(zhuǎn)了幾個來回,忍不住了大聲問:“你找什么人?”或者,一個老婦人會對另一個說:“這人走來走去,不知道做什么,真是奇怪!”明顯地有意讓人聽到。如果外來人是個女的,她們還會盯著她的服飾,評她的長相,猜測是誰家的客人。她們擠眉弄眼的神情,有時還吃吃地笑起來,讓來人感到背有芒刺,如果持不良企圖者,便知下手很難,只好悻悻退出。
總是以為他們年紀大了,與外界的接觸會少一些,多一些斂約。至少會坐在門內(nèi),靜靜地梳理時光。一些老婦人仍然保持著很大的嗓門,很直率地表達,甚至連笑聲都讓人感到有些放肆的成分。孫子放學后不回家,泡在鄰居那里,老婦人的呼叫就在夕陽落完時響起,“阿沖啊阿沖,轉(zhuǎn)回來吃飯”,很有一種遲暮的蒼涼。相反,她們的丈夫——如果此時丈夫健在的話,多半是悶聲悶氣,平和穩(wěn)妥。習慣了妻子的性情,盡隨她去。有幾次我見到了婦人間的激戰(zhàn),的確精彩——我指的是語言方面。沒有讀書和出遠門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最圓滿地保存了方言的真趣,汁液飽滿,新鮮彈性,她們是最忠實的方言傳人。像我這樣長年在外的人,方言的表達日見殘破。有人與我對話,總是應對嗚嗚咽咽不順不暢,或者,我就動用了同樣也講不好的普通話。這一弱項在婦人們看來不可思議,她們爭辯的時候,不僅有短兵相接的急速,短句如子彈穿過堅實的槍膛,迸濺跳動;也有慢詞一般的嘲弄挖苦,悠揚地夸張,使語調(diào)時上高峰時落幽谷,博觀者笑。方言在平日是沒有這般生動鮮活的,在非常時段,一個人把潛能充分地挖掘出來,以便戰(zhàn)勝同樣伶牙俐齒的對方。一家的小孩闖禍了,另一家婦人肯定要領(lǐng)著垂頭喪氣的受害者上門討理,人未到,街巷的人都知道了。她邊走邊大聲數(shù)落,受害者如果哭哭啼啼,一路的效果就更好。門外的婦人們會主動地加入評說的行列,拉扯越來越遠,最后就不著邊際了。我在農(nóng)村插隊多年,一直未能上調(diào)到廠礦,想想饒舌的婦人,我就不太想回家了。她們很關(guān)心地問:“誰誰誰都分配工作了,你呢?”我很尷尬,好像自己是一個混世魔王,是這條巷子最沒出息的青年。我羨慕歐美生存方式,不過問他人的物質(zhì)生活和情感生活,別人如何生存與自己是沒有太多關(guān)系的。這樣使生活趨于簡約、單一。這一代老婦人不知歐美,年紀又都那么大了,什么也不怕,好像是這條街的主持,她們的目光和口舌,被充分地運用著。
一戶戶人家喜歡敞開大門,一條街一條巷子就充滿了坦然和自在,沒有什么可以遮掩。如果白日閉戶,不是全家人走遠,就是出了問題,因為白日閉戶不合常情。坐在暖洋洋的陽光下,呼吸凜冽的空氣,看門前的梧桐結(jié)籽或者落葉。毫不忌諱地說笑、品評,甚至講些粗俗的經(jīng)歷,心花怒放。未來的時光不是太長,也就不那么謹慎,門前三尺地的交流,就足以讓自己開懷。我注意到婦人們在有些話題上是不涉及的,很警惕,偶爾涉及也如觸到烙鐵,急急縮回。安全,只有安全,才能快樂。
在我13歲那年,門戶在白日里漸漸關(guān)閉了。人在關(guān)閉的屋子里焚燒書籍、字畫,面帶倉皇之色,孩童也被禁止到鄰家游戲,活動的空間驟然縮減。人們關(guān)門多了,就成了習慣,喜歡這個動作,入戶后立即關(guān)門、上閂。新一代的老婦人在沙發(fā)上坐著,懶懶地看電視,已經(jīng)缺乏外部談說的興致了。每一家都把門關(guān)了,白日里都是冰冷的門面。我走著,再也沒有灼熱的目光,也犯不著打招呼了,街巷的清曠,很適我意。由門洞大開而到大合,很像陶淵明時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
現(xiàn)在,如果不是有事,每一個人都不會去按鄰里的門鈴。院門已由木質(zhì)的疏松轉(zhuǎn)為鐵質(zhì)的剛硬,使人在按鈴前添了幾分躊躇。人們更適應閉門的生活了,此時,要聽到一場當年生動方言的口舌之戰(zhàn),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奢求。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