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花兒落了
2009-08-27 22:09:38網(wǎng)絡(luò)資源
2001年12月1日深夜,母親(林海音)在臺北去世,離開了她熱愛的人間,仿佛是在一場快樂的聚會里站起來說“我走了!”先離席而去,她的音容笑語還留在眼前,那么清晰,卻又那么遙遠(yuǎn)!
母親善感卻不多愁,她下筆很淡,感情很濃。晚年她連悲劇電影都不愿看:”我感到人生的悲哀太甚,心情不能負(fù)擔(dān)。“因此,我們依母親的個性,在家里布置了一個溫馨清雅的靈堂,不像一般的那樣蒼白悲傷,不然她會用清脆的聲音,快人快語:“干嘛弄得那么慘啊!”
家祭那天,我們圍在典雅的棺木邊,每人拿一支蝴蝶蘭向她道別。她仍是那么美,特別的安詳。母親13歲就失去父親,憑著堅(jiān)強(qiáng)的個性長大,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女子,她一生照顧身邊人,沒一刻休息。燕生舅舅為她蓋棺的一剎那,我想她這一次真的可以安息了。
大殮完成,我們伴送母親走人間最后的一程,前往火葬場。想到她即將火化成灰,不舍,不舍啊!那熊熊的烈火熔化不了充滿光與熱的母親。
車子上了高架橋,天上突然出現(xiàn)彩虹。三天前,也是母親身后第七天,我們?nèi)タ此,天邊也有這么一道彩虹,印象中,只有天曠地遠(yuǎn)的澳大利亞才有這么美的彩虹,接連兩次看到彩虹,是接引母親嗎?愛美的母親如果在世,一定會用明快的聲音說:“看啊!彩虹在那兒!”
母親安置長眠在一個美麗的花園,居高臨下,遠(yuǎn)處是一片海,我仿佛看到她那在病中仍然晶瑩剔透的雙眼,飛越過林間,奔向海潮浪花處。
母親去世后,晚上父親一如平日,一個人在房間看書看報。我發(fā)覺他看的是同一本書,我給母親寫的傳記,他先前早不知看過多少遍了。一天黃昏,父親精神不錯,從房里走出來,坐在客廳沙發(fā)上和我們聊天,窗外的余暉映在他身上,這半年父親也住了好幾次醫(yī)院,人瘦了一圈。他突然開口說:“我看了書里我和你媽年輕時在北平的那些事兒,真有意思啊!我想我可以寫個《城南舊事》續(xù)篇,把你沒寫的寫出來。“他臉上閃過一絲滿足的甜蜜。
母親常說,她最愛看全家人圍聚燈下的畫面,即使那是別人的家庭或是畫報、電影上的鏡頭。
1990年,母親和父親來澳大利亞探望我們。有一天,我?guī)麄內(nèi)⒂^維多利亞畫廊,那天正是名畫家佛瑞德·麥卡本(Frederick McCubbin)的畫展。我們一邊參觀,一邊向母親解說。母親在其中一幅《迷途》(Lost)前注視甚久,畫里是一個小男孩坐在叢林地上,用手捂著臉哭得很傷心。在澳大利亞開拓年代,生活艱苦,父母雙雙打工,孩子乏人照管,很容易迷失在樹林里。
母親說:“我看了好心疼,真想把他從畫里牽出來,送他回家!”
她買了一張復(fù)制品帶回去。
幾天后,母親從臺北打長途電話來說:“我把那張《迷途》擺在書房里,每次看著看著眼眶就紅了!”
“媽,那是畫啊!”我笑了說。
“可是你瞧那個年代也真有這種事的啊!”她說。
“對,不只孩子會走丟,大人也一樣,不過那是一種自愿性的失蹤。”我說,“澳大利亞自古以來就有一種swagman,這種男人情愿風(fēng)餐露宿,有家不歸,就愛在外流浪。惟一的伴侶就是一只狗。一旦客死異地,被過路人草草埋葬,墓碑上簡簡單單幾個字:‘他沒有留下姓名’。”
“別說了,我簡直不忍心聽。“母親說,”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為什么有人想離開家呢?我可不做這種事兒!我就怕曲終人散,客人走了,看著空蕩蕩的客廳,煙霧在燈下繞著,不知道為什么我想哭。”
前幾年,母親熱衷學(xué)粉蠟筆畫,我一直沒有機(jī)會看到她的畫,直到去年,在母親的書架里才發(fā)現(xiàn)她的一疊畫作,除了少數(shù)幾張花鳥外,其他全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的家園景象。
這是不是就是她常說的,“家是永遠(yuǎn)看不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