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子弟兵”稱謂的由來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5:46:11
“人民子弟兵”是老百姓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親切稱謂,飽含著人民軍隊和老百姓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魚水深情。
“子弟兵”的稱謂古已有之,指統兵將帥率領鄉(xiāng)勇(即本鄉(xiāng)本土的老百姓)所組成的軍隊。像項羽的“江東子弟兵”,南宋時期岳飛的“岳家軍”,明朝戚繼光的 “戚家軍”,清朝曾國藩的“湘軍”等均可謂“子弟兵”。這些軍隊由于是建立在親戚鄉(xiāng)土基礎上的,加之統兵將領是本鄉(xiāng)本土比較有威望的人,并且這些軍隊一般都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往往打出保家衛(wèi)國的旗號,因此將士們打仗時都勇于沖鋒陷陣,使這些軍隊以英勇善戰(zhàn)而揚名。
在現代,“子弟兵 ”的稱謂來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聶榮臻元帥領導的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率領3千余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根據地后,聶榮臻立即著手擴大人民武裝力量,在當時的晉察冀便出現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如“回民支隊”、“ 平山團”等。這些部隊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大家懷著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頑強地打擊日寇。1939年5月,聶榮臻發(fā)布通令,嘉獎平山團是“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邊區(qū)和捍衛(wèi)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的平山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于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子弟兵”的稱呼深受人民群眾和廣大指戰(zhàn)員的擁護,很快家喻戶曉,越叫越響亮。它最好地詮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來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土壤,與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新型軍民關系。“子弟兵”這個稱呼把人民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體現了軍民的魚水深情,對團結民眾抗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1940年春到晉察冀考察后撰寫了《華北敵后———晉察冀》一書,書中稱頌到:“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是在晉察冀生了根的抗日軍。”
后來,“人民子弟兵”成為人民對我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的親切稱謂,并一直沿用至今。“人民子弟兵”不僅指解放軍來源于人民,更重要的是指解放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的武裝。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